“首輪攻擊目標確定,輸入攻擊編號,驅逐艦1,驅逐艦2,驅逐艦3……”
“攻擊目標指令資料已經輸入導彈系統,最後確認首輪攻擊目標資訊。”
“資訊確認,導彈資料正常,導彈智慧打擊系統開始運轉,紛圖形對比、誤差範圍正在自行運算和評估。”
……
“開始分析次輪打擊目標,制定次輪攻擊時間和目標方位。”
“次輪攻擊目標確定,首要打擊福特號航空母艦、次要目標為林肯號航空母艦,肯尼迪號航空母艦,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誤差距離五千米……”
……
最後的倒計時過來,在即將發射導彈的瞬間,攻擊目標的資訊,正在被快速的輸入導彈的計算機之中。
目標的位置都是在實時變化,導彈也無法在發射之後,再確認攻擊的目標和位置。
易旻昊淡然的看著眼前的模擬地圖,兩輪的導彈打擊,如果順利的話,完全可以葬送北約印度洋艦隊超過一半的軍艦。
這是最樂觀的估計,因為印度洋上,裂縫產生器無法幫助掩蓋導彈的行蹤,也無法掩蓋導彈的紅外訊號。
所以一旦導彈發射,美軍就能夠第一時間確定導彈的位置,艦隊也就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攔截,或者是快速的機動,離開導彈彈道打擊的目標區域。
而彈道導彈想要打擊到海上小小的驅逐艦或者是航母,簡直不亞於用大炮來打蚊子。
因此易旻昊也從來沒有指望,自己的兩輪導彈打擊,就能夠徹底的消滅北約印度洋艦隊。
畢竟軍艦都是可以進行快速移動的,而且彈道導彈飛行的過程,也不是瞬間抵達,最少是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
而且艦隊怎麼移動,往什麼方位移動,都是無法計算的。
所謂的誤差機率也就出現了。
如果是從伊敘聯邦本土發射,有裂縫產生器進行掩護,那艦隊的反應時間,將減少一半,防禦就很困難。
但是潛艇發射,又是在夜間,明亮的尾焰和紅色訊號,馬上就會被美軍的衛星發現鎖定。
易旻昊淡淡的命令道:“首輪攻擊隨著倒計時發動,次輪攻擊首輪導彈發射的三分之後展開。”
以此同時,印度洋上的八艘阿庫拉潛艇,也全都收到了發射的命令。
所有的導彈發射筒已經全都注水完畢,整個過程在這裡,潛艇內的正副艇長,手指放在發射按鈕的邊緣,目光看著螢幕上的倒計時。
在他們的眼前,亮起的三顆指示燈,表示有三顆導彈已經做好了發射的準備。
隨著倒計時的清零,所有的潛艇艇長,全都同時按下了發射的按鈕。
平靜的海面瞬間被打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