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說道:“《皇明祖訓》有言:敢進言離間皇家骨肉者,皆斬。你的意思是說太祖也是不能容人之言的皇帝了?”
韓宜可頭更低了,惶恐的說道:“臣不敢。”
允熥說道:“那你是什麼意思!”
韓宜可不知道說什麼了。
允熥說道:“韓宜可,朕以你為瓊州府臨高縣縣令,你即刻去上任吧。”
韓宜可頓時也愣住了,實在沒有想到允熥如此決絕和果斷。他和焦勝兩個人半天沒有反應過來該幹什麼。而允熥也不再搭理他們兩個了。
官員們倒是都看出了允熥的態度,對於敢於暗諷的文臣絕不姑息。焦勝雖然從中央到地方被認為是貶官,但是好歹都是七品的官,名義上還是平調。韓宜可直接從正四品的副都御史貶為正七品縣令,處罰很重。
同時大臣們也看出了允熥對於禁止裹腳的重視。可憐的韓宜可,成為了大家實驗新皇帝為人的小白鼠。
明初皇帝權力很大,允熥又已經當了六年的儲君,在各個衙門都有親信,沒有人可以阻止允熥命令的透過。其他的文臣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和皇帝對著幹的。
焦勝和韓宜可被處置以後,沒有其他的大臣出來提出異議了。畢竟,這五件事情雖然說起來事情多,但是並沒有觸犯哪個部門的利益,更沒有觸犯文官集體的利益,允熥選擇在上朝當日的這幾件事情都是深思熟慮出來的,保證不會觸犯誰的利益。所以大臣們也犯不上出來反對。
允熥今日要說的事情都已經說完了,看看時間,打算讓奉御宣佈下朝了。
但是就在這時,一人出
友請提示:長時間閱讀請注意眼睛的休息。啃書網推薦閱讀:
列說道:“臣有事奏。”
允熥仔細看了一眼,是宋麟。多數有資格上中朝的官員允熥都認識,上小朝的官員允熥更是全部認識。允熥說道:“卿有何事?”
宋麟說道:“陛下,臣昨日聽聞,陛下欲實封親王封國,臣可有說錯?”
允熥說道:“確實如此。”
宋麟說道:“陛下,六年以前,臣等就說過分封制不可行,為何陛下還要分封。”
宋麟的父親就是大儒,他本人也是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儒臣。六年以前他就參加過那次沒有明確結果的討論。現在那一批大儒都不在朝堂之上了,宋麟就站出來代表理學派儒家了。
允熥對於他的話很重視,真正的儒臣最好不要透過強硬手段來對付,這類人都帶有殉道者的理想,從**上幹掉他們不僅沒有用處,甚至會適得其反。
但是當允熥正想要開口與宋麟辯論的時候,林嘉猷站了出來,說道:“宋學士此言差矣,孔聖人之本意也是封邦建國以拱衛中央,怎麼分封制就不可行了?只不過依何制而行分封還是需慎重。”
宋麟一怔,然後說道:“……”然後他二人就你一言,我一語的鬥了起來。
允熥一開始也是一怔,然後才反應過來,林嘉猷雖然也是真正的儒臣,但是是崇尚周禮的,認為那才是儒家的本源,所以支援分封。
允熥又想起現在大明官場,信奉周禮的儒臣還不少,六年以前的時候,在巴蜀的方孝孺在聽說這件事以後,還特地寫摺子支援允熥的觀點。
這其實也是必然的。因為大宋亡於蒙古人之手,當時的儒臣不知道鐵木真時代的蒙古人是開掛的,所以一直從自身尋找亡國的原因,再加上洪武時代當官不一定從科舉,所以宋代的思想在洪武時代不太受歡迎,大家紛紛從古老的時代尋找正確的儒家思想,所以信奉什麼的都有。
沒過一會兒,就有更多的文臣捲入了爭論,都是引經據典,旁邊的武將不知道他們在說啥,紛紛神遊物外,就連允熥都開小差了。
允熥也是在想儒家的事情。對於儒家,允熥的思想是複雜的,儒家幫助華夏成為大一統的國家,但是同時到了後期卻越來越封閉,阻礙了國家的發展。雖然允熥知道這是因為皇帝的選擇,並不全賴儒家,但是還是不太舒服。
但是允熥必須堅持儒家思想。從大了說,儒家一千多年都是中國的主體思想,雖然在具體運用上並不遵從儒家,但是畢竟都打著儒家的牌子,廢除一定會造成精英階層思想混亂,那國家就完蛋了。
從小了說,允熥現在自己就是儒家思想的受益者。為什麼允熥是比允炆排名更靠前的繼承人?按照朱元璋的冊封,常妃和呂妃都是朱標的妻,允炆還比允熥要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不承認平妻的存在,認為一個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並且反對以妾為妻。常妃在先、呂妃在後,所以按照儒家的觀點,常妃是正妻,呂妃只能是妾。
而等到常妃去世以後,就算呂妃可以算作正妻了,但是儒家反對以妾為妻,由妾扶正的妻子的孩子的地位是低於直接就是正妻的孩子的地位的。所以允熥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當然,要是朱標在常妃死後從宮外再另娶一個正妻來,那這個新正妻的孩子的地位就和允熥一樣了。
並且允熥現在其實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儒家派別的,還是有選擇餘地的。
不過,允熥看了看他放在旁邊的刻漏,已經快到午時了,這些文臣討論這件事情已經有一個半時辰了,還沒有結束,難道他們就不口渴嗎?
允熥忙大聲說道:“列位臣工,列位臣工。”他說了幾遍大家才安靜下來。
然後允熥說道:“眾卿,朕意已決,分封必行,不必再討論。”
然後允熥看著林嘉猷這一派人的臉色說道:“但是如何分封,昨日朕只是與二位王叔初次商議,尚未決定。朕會和列位臣工商量如何分封,不會獨斷專行。”
林嘉猷這一派的人臉色變得好看了。允熥趁熱打鐵說道:“今日已經快到午時了,各位的衙門裡恐怕已經堆積了不少事情了,朕也要回去批閱奏摺了,今日就到這裡吧。”
然後奉御馬上喊道:“退朝!”允熥忙走了,怕還有文官攔著他。
其實他不這麼快的走也是可以的,畢竟他說的退朝理由很對,不少人確實是想起來自己的衙門裡還有不少的事情,得回去處理,所以大家都互相拜別之後就紛紛返回自己的衙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