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章七九:跨齊入晉冠琴說猗頓

這二人開始交談,那能做生意的見慣了各式官商,見多識廣。另外官商相通並不單單指人情往來,工作事宜,有時也可指原理上,一竅通百竅通。墨子想從猗頓這瞭解經商方法以擴充套件到治國思想上,那猗頓也想從墨子這學習治世宏觀思想用於經商判斷上。

這一交談,二人互相欽佩。

墨子大讚:“猗頓先生經商之理念,從人謀、事謀、物謀三謀著手,又從貨略、價略、市略三方策略著眼,真乃大商之道。依墨翟所見,以先生之才即便治理一國也不在話下。昔日范蠡先生化身陶朱公,其經商理念令墨翟甚為欽佩,今又得先生之理念,我想,天下經商之道,莫出兩者也!”

此話不說還好,這一說出,那猗頓一下站了起來,甚至打翻了酒碗。

“墨翟先生也認識陶朱公不成?”這猗頓抱拳問道。

“是啊,難不成先生也認識陶朱公?”墨子回道。

“豈止認識,陶朱公堪稱吾師,我這經商之道,全是得自老師啊!”猗頓激動道,“多年未得老師音訊,今日從先生口中再聽老師之名,倍感激動,失禮之處,莫怪!”

“先生是陶朱公的弟子?不知是何時拜的師?”墨子也喜道,“想不到在這晉國之地竟能遇到陶朱公的弟子,真是幸事一樁啊!”

這又盤連上關係,二人先是大飲幾碗。之後,那猗頓先說了如何拜師之事。

這猗頓本是魯國人,王姓,名曉歌,祖上也曾為士,只是後來敗落,財富沒有傳承下來,倒是留下了很多書籍。這猗頓便苦心研讀,以求一日再能入士。可這種敗落化為平民,在這個時代想再入士,何等之難,且當時正是魯哀公之子姬寧為君,此時三恆控制朝政,國君如小侯。這王曉歌家窮又無門路搭橋三恆,只好務農養家。俗話說百無一用窮書生,形容他正好。這猗頓是耕則常飢,桑則常寒。那種地養蠶都不行,不是務農的料。讀了那麼多家藏之書,此刻再如農民一樣種地養蠶,要經驗沒經驗,要力氣沒力氣,試了多種務農方式卻沒一樣乾的好。

窮則思變,拜師求教。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曉歌聽說輔助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助越滅吳、輔成霸業後,便棄官經商,將富國之策用之治家,定居在“天下之中”的宋國陶丘,“治產積居,與時逐”,幾年間獲金鉅萬,遂成大富,自號陶朱公。

王曉歌羨慕不已,試著前去請教。這一入陶丘,頓時驚呆,那陶丘之富庶,車水馬龍,街上人聲鼎沸。這另有一奇,便是到處都有掛著陶朱公的名號的店鋪。果然如傳聞所言,這陶朱公真是富甲一方啊。令其心中更加堅定,無論如何也要從陶朱公學到致富秘籍。

陶朱公聽說這年輕人前來請教經商之道,沒有馬上傳授,而是先與其談論起來。這一談,陶朱公知道這王曉歌不是目不識丁之人,而是胸有筆墨。心中有數,這陶朱公便帶著王曉歌去集市上、店鋪中去看,整整看了三天。看的王曉歌有些好奇,為何也不說教還是不教,卻帶我看這市場,但也沒有開口問,而是用心觀察。

陶朱公每到一地都仔細講解這些不同商店經營特點。返回之後,陶朱公對王曉歌進行了詢問,這幾日觀察下來,可有什麼收穫。

王曉歌仔細想了想,回道:“各家商鋪經營各有特點,基本都是採用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對價格是谷賤傷民、谷貴傷末,對銷售講究薄利多銷、不求暴利,對待顧客講究待客真誠、不欺不盜。這是這幾日我觀察總結的結果,不知對否,請前輩指點。”

陶朱公捋捋鬍鬚,笑道:“孺子可教!自今日起,你便在我府上居住,我將傳授你我的經商之道。”

王曉歌一聽,大喜,急忙跪拜磕頭。自此,陶朱公每日向王曉歌講授經商道理,從經商十八法,講到十二戒,再到五訓、三謀、三略。字字剖析,句句妙解。最後又以實踐進行鞏固加深,再次帶王曉歌逛遍整個陶丘市場。

一次,王曉歌問道:“老師,若是想快速致富,該當做何種經營?”

陶朱公笑了笑,回道:“子欲速富,當畜五牸。”這是陶朱公知道王曉歌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的實際情況,便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多雌性牲畜,漸繁衍壯大,日久遂可致富。這對於王曉歌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切合實際的致富辦法。

學藝歸來,這王曉歌按照老師的指示,多方打聽,知道晉國南部西河有合適地帶適宜養牲畜,便舉家遷徙西河,在猗氏南部開始畜牧牛羊。這一帶土壤潮溼,草原廣闊,尤其是猗氏南面的對澤,為一片面積很大的低窪地區,水草豐美,是畜牧的理想場所。由於王曉歌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因起家於猗氏,遂號猗頓。

漸漸的眾人只知猗頓,而不知王曉歌。在經營畜牧的同時,猗頓已注意到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他在販賣牛羊時,順便用牲畜馱運一些池鹽,連同牲畜一起賣掉。在此過程中,他認識到販運池鹽是一條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靠畜牧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如此財富越積越多,堪比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