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聚會後,豐谷方氏的族人們,頂著士族的榮光,回到了平常的生活中。
姐夫帶著兒子出發收皮貨,姐姐在族裡負責糕點廠。方明才告別媳婦,帶著一隊小夥子出發,把富通的貨物送往各處鏢局,今年手裡的訂單太多,他從豐谷鎮周邊的村裡招募了不少人手。
寧忠帶著媳婦回去,樂呵的揮手,告訴眼含熱淚的兒子,要好好學,咱家指望你光宗耀祖,起碼要考個秀才回來。
學裡一幫姓寧的孩子,眼看著爹孃開開心心走了,心裡萬般滋味,突然想起悅悅姑姑的話,爹孃才是真愛,他們就是意外。
長安帶著華保鄉君回京城,一路上蔡昆都在說字典完成的進度。當初方明遠在翰林院時,兩個月就完成了三百字的註釋。現在已經過去兩年多了,翰林院這麼多人,竟完成不足千字。
這種情況其實很好理解,開始三百字都是啟蒙用字。大家自幼學,又給晚輩啟蒙講解過,註釋起來簡單的多,越到後來,多音字和含義褒貶不一的字就不好註釋了。
而且,翰林院的翰林專心做的是學習政務,在全國縣令不能滿編的情況下,編書就不那麼重要了。
做生意的出門走了,開鋪子的駕車走了,在外面負責廠子的,接著帶人去忙活了,家裡留守婦女們坐在一起,突然不想嘮嗑,幹活都沒力氣了。
“也不知咋地,之前啥都挺好,咋今兒就感覺不得勁呢?”蔣大嫂子嘆了一聲,轉身去看烤爐。
方捧著賬本,搖頭道:“以前忙忙叨叨沒功夫多想,總感覺單子多的做不完,這回停工兩日,才發現咱忙叨大發了。”
媳婦們守著烤爐,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話。
你兒子帶了一幫難民,聽說是南邊發水,逃難到京城的流民,前兒你還怪你兒子瞎好心,這回好了吧!你兒子當水泥廠大管事了,幾百口子難民幹活,給你兒子摟錢吶!
那個接著道:你還說我,你兒子更能耐,從咱河中府帶了一幫老鄉,張羅起的庫房,以後就是咱貨物轉接站了,明遠說給掛牌子,以後鏢局可以直接去中轉站接活。
方不想這些,她發愁的是小侄女的親事,拉著蔣大嫂子唸叨。
“我就尋思的得勁兒,那是國公府,滿府裡全是有品階的將軍,雖說有些是嫂子了,但高門大戶是非多,萬一以後廖聆有啥花花腸子,咱小妞咋辦?”
蔣大嫂子也發愁,“以前咱們沒多餘的糧食,養好家裡男娃都費勁兒,閨女嫁出去,心裡捨不得,也不願閨女回孃家。”
說著眼淚撲簌簌掉了下來,“不說旁人,就是我,那時候老孃還說過,別回來張嘴要吃,咱家沒有,別找事兒讓人休回孃家嘍,要那樣自個找個沒人地兒吊死,別回來連累孃家。”
方沒這方面感受,她孃家再難,也沒多嫌過她這個出嫁的閨女。
媳婦們圍過來,紛紛說起當年。
“唉!我說小妞,你們扯哪去了?”方跟著抹眼淚,當年是真難啊!
擦乾眼淚,蔣大嫂子迴歸正題,“我說啥吶!咱家的閨女,這回帶姑爺回來,你看看誰家姑爺幹炸刺兒?誰家姑爺不是比兒子還知道孝敬?”
“對、對!俺家姑爺這次回來,幹活就沒停手,殺雞宰鵝都不讓旁人沾手。”明宗媳婦拍手讚道。
蔣大嫂子瞪了她一眼,“這回胡老夫人只給帶了賀禮,當然,聆哥兒在高麗打仗,她要守著寧遠城,一把年紀也不容易,咱不能挑這份禮,但,人家是國公府啊!以後就是有點啥事兒,咱又憑啥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