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走通了,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原因無他,藥鋪不收。
不收的原因並不是藥鋪不識貨,而是受到一個限制——推廣問題。
別說普通百姓了,就算是郎中都不知道這些藥材。
百姓去藥鋪抓藥,都是按照郎中們開的藥房去抓。郎中都不知道這些藥材,自然不會開在方子裡。
於是他們就去到處醫館找到郎中們推銷。
可是花了很長時間,還是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大儀朝不管任何行業,基本上都是子承父業,徒承師業的情況,醫家也不例外。
在這座世上最大的城市裡,除了御醫館之外,最大的私人醫館也不過就七到八個坐診大夫。
光是一家醫館,就要磨破無數嘴皮,遑論讓所有的大夫都接受這種以前沒見過的藥?
吐蕃藥商也想過找御醫館,結局也是被委婉地謝絕。
御醫館治療的都是什麼人?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的藥物,御醫斷斷不敢開出方子。萬一用這些藥出了問題,別說皇上皇后了,就算是宮中的妃嬪、朝中的大臣什麼之類,他們這些做御醫的都擔待不起啊。
不僅如此,吐蕃藥商還遇到更多的一些難題。
就算某個醫館的大夫開出了方子,百姓去藥鋪也不一定買得到。
就算藥鋪進購了一些藥材,也是有選擇的。有些種類的藥材可能銷空了,另外一些種類的就只能積壓。
在寸土寸金的長安城,光是租倉庫還有他們這些人的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補貨?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了。
且不說路途遙遠,補一次貨所需要的時間不短,補貨的數量就是一個大問題。
數量少了,利潤就降低了;數量多了,又沒地方存放。
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局面都還是沒能開啟。
長安這條線路的經營情況,如今也不過是略有盈利。
而五星市這邊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勢力,政局平穩這個大前提完全滿足。
從行業自身情況來看,對於吐蕃藥商來說也是最好最好的情況了。
全市醫療是一個緊密的體系,從原材料到藥廠要醫館到藥鋪都是“市有企業”。
並不是市裡不允許私人開醫館,只是一般的大夫很難開起來。
從百姓的角度,就很容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看病這件事,主要就是兩點考慮:大夫的水平和花費的銀錢。
五星市最牛的大夫,就是何巧手和扁無恙兩位院長。在他們的帶領下,加上完善的培養體系,一眾醫師的水平提高得很快。就醫館的建設、護理等各個方面來說,都是私人醫館所不能達到的水平。
再來看銀錢支出,已經實現了“全民醫保”的五星市民,在市醫館裡看病所花費的,比在私人醫館看病要便宜得多。
這種情況下,還有幾個人去私人醫館看病呢?
從大夫的角度來看,直接去市裡醫館上班,受人尊重待遇穩定,除了看病之外不用操其他任何閒雜的心,比自己勞心費力開個醫館還不一定能賺多少錢不是香多了嗎?
綜合這種情況,吐蕃藥商認為:這次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
按照迦葉大師的說法:你只要把這些樣品擺在何巧手和扁無恙面前,他們就能給你開出一份採購清單。
吐蕃藥商感覺問:“採購的量能有多少?”
迦葉大師的回答是:“那要看你能送多少。”
這句話並不是吹牛。
正因為五星市醫療體系的高度一體化,所以何巧手和扁無恙她們就能大概統計和推算出整體的用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