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七章 相煎何太急12

二人入內,分賓主落座,俞真陪笑道:“窮鄉僻壤,粗茶淡飯,讓張同知見笑了。”

張士行拱手謝道:“俞指揮費心了。劉公耄耋之年,承蒙俞指揮照料有方,身體康健,還能返回京師,卑職定會在聖上面前為俞指揮大力美言。”

俞真笑道:“那就有勞了。天色不早,請張同知早些歇息,鄙人告辭了。”說罷,告辭出門,張士行起身相送,俞真卻從懷中掏出一疊寶鈔,塞到張士行手中,道:“張同知,鞍馬勞動,一路辛苦了,些許程儀,不成敬意,萬望收下。”

張士行推辭再三,終於拗不過情面,便收下了。俞真這才走了。

一夜無話,張士行次日護送劉三吾前往北平,順運河坐船南歸京師,省得鞍馬勞動。劉三吾年老乘不得馬,俞真給他準備了一輛大車,親自率眾人送出寨門,與他依依惜別。

一路無話,走了兩個時辰,遠遠望見了北平府高大的城牆,張士行探頭對車裡劉三吾道:“劉公,我們已到北平府,是在此歇息一下,還是直接入城,從積水潭上船。”

劉三吾掀起車簾,朝外張望了一下,道:“好的,在此歇息片刻,我們去通州上船。”

張士行一愣道:“劉公,積水潭近在咫尺,為何劉公捨近求遠呢?”

劉三吾低下頭去,喃喃自語道:“我不願意碰到燕王府的人。”

張士行這才恍然大悟,當年太子朱標薨後,高皇帝本屬意燕王即位,劉三吾卻力挺朱允炆,使得燕王功敗垂成,朱允炆被封為太孫,如今又當了皇上,在立儲這件事上,燕王府的人定然恨他入骨,他自然是不願意入城,怕見到燕王府的人,雙方起什麼衝突。

眾人便在路邊小店歇息了一下,吃了碗湯麵,便折向東南而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終於來到通州北運河碼頭。

那碼頭之上帆檣林立,船隻往來入梭,好不熱鬧,運河西側矗立著一座八角十三級密簷式實心磚塔,高約十數丈,古塔凌雲,刺破青天。

塔身正南券洞內砌有神臺,臺上供奉著燃燈古佛,故此塔又名燃燈塔。其餘三面堆砌假門,四個斜面雕有假窗。最上層磚雕匾額,上書“造福萬民”。每層塔簷上都懸有風鈴,隨風搖擺,叮噹作響,引人入定。

劉三吾下得車來,凝望這塔半晌,對張士行道:“相傳此塔為鎮壓潞河白龍所建,防止其氾濫,危害兩岸百姓。千百年來矗立此處,可謂功勞不小,幽燕支柱啊。”

話音剛落,從塔後轉出一人,龍行虎步,額骨隆起,日角朝天,正是燕王朱棣。

朱棣快步上前,握住劉三吾的手道:“區區一塔,何足掛齒。劉老才是朝廷支柱。”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劉三吾閃避不得,只好跪下給朱棣行禮。朱棣急忙將他扶住道:“使不得,使不得。劉老是海內大儒,國家棟梁,高皇帝尚且敬你三分,本王焉能受你一拜。”

劉三吾直盯著朱棣道:“燕王此番前來是要取老朽性命嗎?”

朱棣仰天大笑道:“劉公,何出此言,本王為何要取你性命?本王只是嗔怪你劉公過北平而不入,以為有什麼地方冒犯了劉公,故此特來謝罪。”

劉三吾面有愧色道:“老朽愧對燕王,故此不願入城。非是燕王冒犯了老朽,乃是老朽心中過意不去。”

朱棣淡然道:“萬般皆是命,一點不由人。天命在彼,我有何憾。”

劉三吾點點頭道:“燕王能作此想,實在是國家大幸。皇上是百年難遇的仁君,燕王又是兵家奇才。只要你們叔侄二人,同心協力,天下可安。”

朱棣感嘆道:“我意如此。奈何朝廷疑我等叔王,一再削藩,恐怕天下不寧。”

劉三吾道:“老朽回到京師後,必定為燕王說合,彌縫你們叔侄骨肉之情。”

朱棣一揖到地,說道:“多謝劉公,此番大恩,後必相報。”

說罷,朱棣命從人擺上案几酒食,給劉三吾踐行。劉三吾飲了幾杯,便登上航船,與眾人揮手告別,張士行派手下校尉護送。

臨別之際,劉三吾吟詩一首,作為臨行贈言:“莫怪三吾不起身,差將兩足踏紅塵;親朋相顧毋相問,年老無聲懶應人。”就此揚帆起航,掉頭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