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
“咱們這裡做的是絲料,和其他的布料不同。”
談起各類的布料,男人們也頭頭是道。
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其中最吹噓的一樣技術是珍妮機,珍妮機不是織布機,而是紡紗機,屬於手搖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紡出多根紗線。
手搖紡紗機,在中國古代很早就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松江府出身的黃道婆,她改進的腳踏式紡紗機,在效率提高的時候,更解放了雙手,用腳踩的方式,一個人就能操作完成。
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等的出現,讓松江地區成為棉紡織中心之一,精美的“烏泥涇被”運銷全國。
從紡紗到織布,一整套完善的技術產業。
所以男子們這裡雖然只負責織布,可對於其他的行業也很熟悉,並不算陌生。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終歸要去看看才好。”
有男子提議。
去陌生的地方,沒有人敢去,主要是捨不得花錢。
道路上出現了一輛馬車。
馬車經過了村莊。
年輕的周承志,疲憊的靠在車相壁,沒有心情下去,繼續探訪此處的地方,準備結束行程,返回京城。
透過車窗。
看到了祥和的村莊。
周承志內心感嘆,工業化浪潮,這個浪潮多麼準確的形容詞。
人們猶如螻蟻,哪怕是大富大貴之家也是如此,盡力掙扎於巨浪之中,風平浪靜後,每個人重新換了新的位置,而許多的普通人,恐怕事後都沒有反應過來。
回去後的周承志,與他的同僚們,交換了各自的調研結論,最後由他們的組長組織起來,形成冊子遞交上去文華殿的文書房。
冊子很快擺在了朱高熾的案臺。
這類的冊子,將會成為朱高熾瞭解國家各地的方式之一。
“從大明建立起始,江淮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日異月新,三十年來,各類傳統的機器,成為了每戶家庭的標配,也就是生產資料。”
“手工紡紗機,手工織布機,成為各家傢俱的一部分,嫁娶的聘禮和彩禮等,每日裡,各家的屋裡,迴響著咔咔聲。”
“如此來看,可謂是江淮地區的黃金時期。”
“這些手工業家庭們,家裡有農田,又在家裡進行有序的工作,經濟的富裕,保持了人們的活躍,因此江淮地區的道德水平略高。”
“他們講究道德仁義,靠著手工已能讓家裡生活過得舒適,還有幾畝田的收穫,身兼兩個職業,對於當下時代的他們,的確比外地的百姓們過得要好。”
“不過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有缺點。”
“農活上不如別的地區乾的精細,相比較而言,馬馬虎虎,只是將種地當做一種副業,農業產量要少於其他地區。”
“因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居住於城市郊區,或者更遠的地方,他們的消費不高,甚至保留了傳統農村的自給自足的方式。”
“雖然他們透過生產創造了財富,可財富並沒有迴圈起來,導致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並不能更加的完善,屬於需要解決的問題,方能真正的刺激當地經濟迴圈。”
“根據調查,他們有一半的人以上,終生沒有去過城市裡,大多白髮蒼蒼的老人,甚至連周邊的村落都沒有離開過。”
“唯一對外的需求,是定期進村的攤販,販賣一些簡單的商品,這樣的商業手段,同樣刺激不了他們的消費慾望。”
“但是新的變化即將發生。”
“大量資本在浙江地區的投資,各類使用蒸汽機等新技術的機器,競爭力上遠遠超過手工作坊家庭們,今年的訂單,手工作坊家庭們足足少了四成。”
“不超過五年,這些地區傳統的經濟模式將會面臨破產,大量的人口將會被迫離開土地,去城市中尋找工作,用來養家餬口。”
“這個階段,需要朝廷和大明工局體系的正視,並且提前準備,以保證平穩過渡,讓百姓們改變以往生活的同時,也讓他們避免更多的艱難。”
“以下為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