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四大國子監,培養出學術圈,形成良好的迴圈體系,不光是給予學者們更多的動力,也讓他們保持了規則與秩序。
濫竽充數的人是維持不下去的,因為學術圈的圈子裡容不下。
正如某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那些剛入行的人賺的很多,但也因為圈子的存在,大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規矩,可當體量變大後,圈子被打破,再也沒有了秩序,大家追求更大的利益,所以有了不少的違法的事情,開始往壞的方向發展。
又猶如當下大明工局,保持競爭,又避免過度競爭,合力調控分配社會資源,否則無序競爭帶來的永遠是破壞,對外可以,對內不行。
學者們為太子殿下準備了很多的禮物,並且送上了一本《渡海方程》。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技術書籍,絕大部分的技術書籍並不在史料中,例如《渡海方程》,這本書後世存放在英國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
是一本無標題、無書名、無作者的水路薄,記載了由鴨綠江到西洋,包括了黃海、東海、南海、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的水文記載冊。
這本書根據學者們的推測,成書與明朝永樂時期,朱高熾並不知道這本書是現在學者們自己寫出來的,又或者和歷史上一樣脈絡出現的。
朱高熾也不知道這樣的書籍,為何出現在英國大學的圖書館中,因為別人沒有說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並不是清朝時期獲得的,大概是明朝末期,西方傳教士帶回國的。
此類的書籍有很多,能留下來的也很多,可流入西方民間個人手中的,相信比例會更加的驚人,這些書籍大多數沒有留下來。
所以世界的知識是互相交流的,也是互相影響的。
朱高熾也見到了伍明德。
明洪武二年,馬德魯丁帶著三個兒子來到中國,後被推薦入朝,遂獻土盤曆法,首任回回欽天監監正,其實還有一個與馬德魯丁等同來中國的天文學家伍儒。
只是伍儒不像馬德魯丁那麼出名,伍明德是伍儒的孫子,記載於他們自己的《伍氏宗譜》中。
京城的回回欽天監是朱元璋成立的,歷史上也很早被朱元璋解散,所以解散後他們來到了北平,因為北平有更好的研究環境。
不過馬蓬瀛女士返回了京城,並且馬蓬瀛女士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靠著她自己的太陽說,成為了當下天文學第一人。
最後,朱高熾提出了自然科學及其方法論。
“我認為,所有的知識分支都應該採用科學原則,將理論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也就是實證理論。”
朱高熾拋開的理論,隨著他的解釋,讓學者們沉思了起來。
後世部分普通人有一種觀點,根據後世西方的成就,得出西方自古以來就有了科學原則,早在公元前就已經是最偉大的文明,所以科學在西方是必然的,其餘的文明都無法誕生。
其實自然科學及其方法論,誕生於十九世紀中期。
提出自然科學的這個理論,是德國的奧古斯特孔德,孔德“實證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任何有效知識只能來源於實證的、科學的探究。
為什麼他能提出來呢?
因為他已經見證了科學的改變力量:科學發現帶來技術進步,進而帶來工業革命,創造了他所生活的現代世界。簡而言之,開始了對工業社會的總結。
那麼當下,大明不光復刻了大宋的科技水平和文明成就,並且進入了工業社會,朱高熾提出來的科學原則,獲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可。
事實就是事實。
於是自然科學理論在大明普及了起來,甚至有人提出,商高是自然科學的發明人,《周髀算經》證明了自古以來,中國的自然科學於哲學的不可分開。
商高在公元前1000年發現勾股定理,是自然科學的創始人。
而太子殿下是首倡人。
已經來到遼東的朱高熾,沒想到學者們的速度這麼快,看到了新的技術報的文章,臉色有些複雜,實在是無法言表。
為祖上貼金的行為,大家都是一樣的。
只不過中國有一點不好,因為文明的發達,導致太過詳細的記載,大量的實物,實在是無法說出商高的《周髀算經》有幾百萬字,包含方方面面的知識百科全書。
神話故事與史料,大明人還是分得清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