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松林靠近鐵礦、煤礦,靠近河流,因此原料和燃料較為豐富,水源充足,即區位優勢主要為自然因素。
當下是十五世紀的大明,高麗北部沒有被大明封鎖,所以高麗南部的優勢,高麗北部也具備,而高麗北部的優勢,高麗南部不具備。
簡而言之,高麗北部多山區,少平原,但是礦場豐富,適合煤炭時代的發展需求。
平安道和咸鏡道,原來當地的百姓大概有上百萬的人口,而黃海道估摸有三百萬上下,所以大明沒有急於拿走黃海道,其實有些殘忍。
高麗國王早就派了世子和勳臣們前來平安都司,地方上的兩班勳臣,以及大明商行,都司文武官員,上下迎接朱高熾的到來。
原協守兵團已經解散,取而代之的是都司建立的衛所,以及平安都司和咸鏡都司,然後黃海道由平安都司和咸鏡都司共同派派兵維持地方治安。
原來的高麗北軍,經過裁減後,保留了青壯,維持一萬人的規模,由大明軍官帶領,規制上屬於高麗王國,並承擔軍餉和軍需。
這一萬高麗北軍沒有進行新軍改革,大明會單獨給予補貼,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第二日上午。
高麗總督姜賓知,正向朱高熾進行彙報。
“我們並不在本地招募工人。”姜賓知得意的說道。
“為何?”
朱高熾好奇。
“經過與商行們的溝通,為了維持地方的安寧,我們認為,無論是哪家商行,招工只能去忠清道、全羅道、慶尙道三地,但是不限制籍貫。”
聽完姜賓知的解釋,朱高熾有些悟了。
手段的確有點毒。
如何對待平安都司與咸鏡都司的百萬本地百姓,以及解決當地的兩班階級,是躲不開的問題,大明又不是聖人,自然不會吃力不討好。
想要提高兩地百姓的生活水平,首先面對的是地方兩班階級。要解決地方兩班階級,要麼拉攏,要麼打壓。
前者容易,後者困難。
於是姜賓知選擇了前者。
不改變平安都司和咸鏡都司,維持了地方的原貌,這樣的平衡,又需要面對大明商行的資本擴張,這也是當下黃海道獨特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羊吃人,高麗是煤礦吃人。
極致的壓榨下,高麗方方面面的商業利潤被大明商行壓榨,利潤沒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高麗北部的經濟看起來發展的很快,人均經濟發展迅速,實際上老百姓們過得越發的困苦。
首先是糧食短缺,其次物價飛漲,最後又收入降低。
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高麗北部的百姓們活不下去了,百姓們活不下去就會導致流民,流民會讓地方不安穩,不安穩的社會,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於是商人們禍水東引,他們不光去南方招募工人,還在南方開設“粥棚”,又不限制籍貫,讓越來越多的北部流民湧入了南部。
南王想要禁止,可是又不敢禁止,他沒有這個權力。
其實又與明末老奴一樣的套路。
先對付百姓,讓大戶們不願意冒險反抗,等對付完百姓,再來對付大戶們。
北部的百姓越來越少,大戶們手裡的隱戶和奴隸雖然增加了,可是相比較大明商行從南部吸收的工人數量不能相提並論。
這些不要工錢,從早幹到晚的工人們,百倍的為商人們帶來利潤,而大戶們的土地生產的糧食,只能維持他們自己利益,雙方的發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要不了十年,地方勳臣階級就會破產,自己無法維持下去,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完整與乾淨的咸鏡都司和平安都司,以及偌大的黃海道。
土地上的百姓還是那些百姓,只不過他們這些百姓去一次南方,再從南方回到北方,變成了“工人”。
至於這個過程裡,百姓們家家破產,死了不知多少人,並不在商人們的考慮中,風險轉嫁給了高麗南方,也讓朱高熾明白了,為何高麗的流民爆發在全羅道。
老奴用的是刀子,商人們用的是資本套路。
太壞了。
朱高熾忍不住掃了眼姜賓知。
國內社會經濟發達,文明昌足,運輸交通便利,大量人口的視線增長,對社會認知水平更深,再此人口大基數上,誕生了更多的“聰明”人,他們想出的主意,比原來體量所誕生的“聰明”人,更要刁鑽和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