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耬車變為七腳耬車,七腳耬車之後,發明了十二腳耬車,隨著機器的重量,以及需要的力,一頭牲畜已經無法滿足。
北平的軍戶們開始使用兩頭牛並排。
“咔咔咔。”
經過平整的土地,一望無際的麥地上,幾名工作人員使用新的蒸汽機,在田埂的另一頭,用滾筒捲動鐵絲拉動下面是鐵輪的新式播種機。
一行下來可以播種三四十尺寬,可是需要搬動新式播種機,這個過程仍然費時費力,而且使用的成本不低。
軍戶驅趕著兩頭牛,拉著九腳耬車,仍然是北平周邊軍戶的主要耕種方式。
農忙的時候全家齊上陣。
從早幹到晚。
老人們露出欣慰的笑容,而片井區的少年們滿嘴的抱怨,他們從小不缺吃喝,羨慕城裡富人們的生活,喜歡去城市裡遊玩,不願意留在田地。
“你也不看看你是什麼人。”
“你不好好種地,整日遊手好閒,長大如何成家立業,名聲壞了,誰家敢把女兒嫁給伱。”
聽著大人的罵聲,少年滿臉的不服。
他騎上馬離開,與夥伴們匯合後,趕往了繁華的城市。
少年們偷了家裡的酒,找了一處安靜的地方,幾人學著大人們的模樣喝起酒來。
“我以後要從商,才不種地呢。”
“對。”
“我聽我二叔說過,南洋那邊去了好多人,都過上了地主們的生活,每日不用幹活,盯著下面的人幹活就好了,他們每天清閒的很,還很有錢。”
“老一輩的觀念落後了,還想著自己幹活,一天不幹活就覺得不舒服。”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
大明立國已經超過了五十年,前朝生人已經成為了少數,孩子們從小生活在工業化的北平,十來歲的年齡,滿是自己對世界的好奇。
他們不願意過父輩的生活,喜歡過人上人的生活。
因為片井制度的原因,以及田畝的增加和改動,人均資源變多了,鄉間的人口在變少,北平周邊的山林越來越繁榮。
孩子們不再喜歡打獵,他們已經厭煩從小熟悉的事物,對陌生的事物充滿了熱切。
與此同時。
大興片坊的坊長,正在統計市坊裡的人口,坊裡有多少戶,每戶多少人,從事什麼職業等等都需要登記,越是訪問,坊長越是不可思議。
“沒想到我們這小小的片坊,臥虎藏龍啊。”
傍晚的時候,左鄰右舍們在大槐樹下聚齊,有的人下棋,有的人們侃大山,還有的人說悄悄話,各色各樣,坊長身邊不缺說話的人。
“哦?有什麼說頭。”
人們好奇的問道。
“就說你李大娘家的二小子,你們還記得吧?”
“記得記得,不是說去了武昌工作嗎。”
“誒,老黃曆了,早就沒上班,而是去了渤.渤什麼來著,總之是很遠的地方,在海外呢。”坊長誇張的說道,人們忍不住驚呼。
“怎麼去了那麼遠?”
“人家發財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