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隆多羅闍被送去了占城,軍隊的捷報也送去了占城,還有朱能的密信。
朱能認為雖然波隆多羅闍已經解決,可是暹羅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地方上的秩序也失去控制,沒有了以往的約束,大明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恢復在暹羅的秩序。
這就是朱棣在占城的好處,朱棣不怕大將尾大不掉。
所以朱棣把當下暹羅的事情全部交給了朱能,讓朱能趁著勝利的氣勢,結束暹羅一切騷亂,並不擔心朱能仗著軍權成為不可控的軍閥。
朱能得到了放權後,在暹羅恩威並施。
聽話的部落給予協助,不聽話的部落就會被打擊。
首先成立清萊宣撫司、清邁宣撫司、湄豐訟宣撫司,再成立素可泰都司,以都司遙控三撫司。
請求皇帝派來文武官員,把制度落實下去,隨後派士兵在暹羅南部海上的沙美島,閣昌島等島嶼,宣佈歸為大明,根據暹羅國王的請求,把島上的島民送還給暹羅國王。
雖然戰事只有半年,可是亂軍的軍紀失控,帶來的危害巨大,暹羅的人口大大減少,暹羅國王失去了軍隊和百姓,需要新的補充。
而大明當下也需要更聽話的暹羅國王存在,為了補充暹羅國王的實力,答應了這個要求。
波隆多羅闍的核心地區,芭提牙雅改為大明都司,朱能親自駐守在此地。七巖、華欣等地區的部落首領們,從朱能手中獲得大明的封賞文書,成為大明的宣慰使。
最終形成了暹羅北部和南部各有一都司,都司管理三撫司的局面。
大批的叛軍將領被流放,戰俘送去修鐵道,留下了大片的地盤和資產,商人們紛紛來到朱能所在的地方,遞上了自己的損失清單。
根據商人們的損失清單,朱能全部返還給了他們。
至於商人們的損失清單有沒有虛假,朱能並沒有太過追查,首先是很難查,其次是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所以朱能直接大手一揮,讓南洋的商人們或多或少發了筆橫財。
其實也是朱能故意如此。
此番大軍作戰順利,大明商人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看到了太子殿下為何沒有阻礙商人們的勢力發展,雖然是面雙面刃,可是用好了的確有大利。
逃離芭提牙雅才半年的大明商人們又回來了。
變化的是芭提牙雅原來的統治勢力,政治勢力的空白,讓大明商人們的地位大幅度的增加,不但沒有因此事受損,反而氣勢更甚以前。
本來就貿易模式不對等,仗著資本的雄厚,大明商人有許多的優勢,加上如今芭提牙雅都司的成立,大明商人們如虎添翼。
自宋朝以來,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平均單產高於小麥和歷史上的玉米,是國內“最能產糧”的糧食作物。
中國水稻的單產常年位於世界前列,但在大米的品質方面卻存在不足,“稻強米弱”的現象比較突出。
反觀暹羅。
暹羅的稻米不光質量高,產量也高,耕地面積又是中南半島第一,因此被稱為亞洲大米碗。
素可泰都司、芭提牙雅都司,以及歸屬其的宣慰司和宣撫司,成為了大明工局海外佈局的重要地方,根據朝廷的要求,暹羅要成為大明南洋的糧倉,以保障大明在南洋的發展計劃。
農業價值低,商人們不願意種植農業,他們喜歡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雙方開始了爭搶土地。
暹羅國王支援了大明商人。
雙方一拍即合,大明商人們支援暹羅國王的位置,暹羅國王給予大明商人們更多的方便,一個個的農莊和經濟莊園在暹羅成立。
中部地區因為戰亂,許多勢力的消亡,阻力不大,反倒是暹羅北部地區沒有受到戰亂的波及,對於自身利益的受損,越來越反感起來。
因為占城有大明皇帝,有許多人選擇了加入,大批的子弟北上就是於此,還有些人選擇了抗拒。
暹羅的局勢從波隆多羅闍越發強硬,乃至大明皇帝抵達占城,各種試探和矛盾爆發,最後波隆多羅闍失敗,歷經兩年有餘。
大仗雖止,地方上的小衝突卻不斷。
帕、難兩個宣慰司更是各個部落互相征伐,反倒是中部地區最快恢復穩定,隨後是南部地區,靠著海運的效果,隨後也恢復了平靜。
素可泰都司與清萊宣撫司、清邁宣撫司、湄豐訟宣撫司等地方,加上歷史遺留的矛盾,不光沒有穩定下來,而且越演越烈,波及到了八百大緬宣慰司。
關於前半段對話描寫的片段,來自於《中華大帝國史》,奧古斯丁赤足修士及跟他們一起進入大明的所見記錄。大明被同時代的西方人稱為理想國,並不是因為大明的國土大人口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