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然(柳隱),你來看看陛下的這道旨意。准許用兵,出兵多少呢?後面還有謹慎用兵,反覆尋找破敵良機這句話……陛下這是要我們以穩為主啊。也就是說,兵是要出的,但取不到像樣的戰果不要緊,但一定不能出現大的損失。”
“陛下怎麼能這樣?這戰陣之上,哪有萬全之策?”
“陳奉宗病倒,陛下在朝堂之上……”
“大將軍,尚書令病倒之後,我軍的給養…….”
“我知道我知道。”姜維煩躁的來回踱步許久:“漢魏兩國國力差距越來越大,我軍人才逐漸凋零……再不在戰鬥中尋找生機,莫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了,我大漢還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哎,維也只有竭盡全力周旋一二。只是將來去了那邊見了丞相,我……”
“大將軍,雖然如此,可是我們還是要去做的,不是麼?”
“是啊,即便是完全沒有了希望,我們也要奮鬥到底!”
可以說,姜維的處境比諸葛亮時代艱難多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是蜀漢不折不扣的權臣:皇帝什麼的給我一邊去!其他顧命大臣什麼的也給我一邊去。軍事、民政、外交,統統都是我一個人說了算。要北伐,全國的人力物力都要給我轉起來。
可是姜維就完全不同了,他不是權臣。民政他參不上手,外交基本跟他沒關係——反正對曹魏的外交就是一個字:打!至於軍事,說起來他是蜀漢的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可是他能調動的也只有直屬於他的機動軍團,頂天不超過五萬人。這還是費禕那個和平主義者掛了以後的事情,以前他手裡的軍隊從來沒有超過兩萬!
所以諸葛亮時代,蜀漢北伐。曹魏得頃舉國之力來防禦。而姜維的北伐嘛,基本上一個雍涼軍區司令官就可以應付了。
蜀漢的衰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蜀漢建國時間長了,新的世家大族開始形成,開始侵吞國家的資源導致國家從農民身上拿到的越來越少,不得不進一步剝削可以掌控的自耕農,然後造成剩下的自耕農生活惡化,大面積破產——整個兒一惡性迴圈。姜維的北伐確實耗費了一定國力,但這種消耗和諸葛亮時代的消耗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姜維更多的是一個可悲的背鍋俠。
“不管怎樣,這是難得的機會,哪怕希望再小,還是要去努力抓住。休然,傳令下去,整理甲仗,清點糧草。準備出兵。”
“諾!”
“對了,還是派人去伯恭、元儉那裡,請他們十日之內率領本部兵馬前來會合。”
“呃……諾!”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蜀漢的機動兵團總的來說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扎堆的地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就算這個充斥著理想主義的團隊,也一樣有不河蟹的聲音。
張翼,字伯恭,益州本地出身的將領。是益州派在軍方的代表。這位和譙周一樣,是堅定的反戰人士。對姜維經年累月的北伐極為牴觸和不滿。但是誰讓蜀漢能打的將領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老呢?相對而言,才五十多歲的張翼算是難得的年齡不大,領兵能力還不錯的將領了。而且,出於政治因素考慮,大漢北伐,怎麼能沒有益州人的代表呢?所以,每次姜維出兵,都要儘可能的帶上張翼。而張翼雖然滿臉的不情願,但也不得不跟著北伐。
至於廖化,這位老先生並不反對北伐。但是老先生對姜維的能力很不滿意:以前有費禕制約你,你的兵少拿不到什麼成績就算了。現在你是大將軍,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你,卻還是不能取得決定性戰果。充分說明你這個人不行——不如換我來算了。
雖然如此,但蜀漢的指揮官真的太缺乏了,所以姜維還得每次忍著廖化的白眼和嘲諷,把這個人瑞給帶上。不管怎樣,這位老先生是荊州派的元老級人物,姜維一方面需要廖化的軍事才能,一方面也需要靠他來壓制荊州派的年輕人。
因為,荊州派的二代們,如諸葛瞻、張紹等人,以及蜀漢建國時在荊州派內還屬於小字輩現在則成長為大佬的樊建、董厥等人,其政治主張都已經開始逐漸的和益州派合流,不想北伐了。
身為涼州人士,曹魏降將的姜維,其實,是這個時代蜀漢最孤獨的理想堅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