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二章 搭線洋人

鰲拜一開口就表示了對天主教支援,龍華民很高興。聊了幾句,他就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在大明的一些經歷。

在傳教方式上,他採取了與當時大多數來華傳教士不同的道路。他主張公開走向社會,展教徒,要求入教者必須拋棄傳統的中國習俗。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展了三百多名教徒。由於遭到當地人士的迫害,一六零九年前往北京,擔任了耶穌會中國傳教區會長。後中國生了迫害天主教的事件,龍華民又與大多數傳教士生了意見分歧。

說了半天,鰲拜有點煩了。他找外國人來,想要的是槍炮,可不是和幫這幫人捐款蓋教堂的。找了個機會打斷龍華民道:“大明推佛教,如果天主教想在大明有長足的展,還要下一些功夫。我想問一下,龍會長,你覺得大明現在情況如何?”

龍華民道:“很繁華,也很偉大。只是大明的禁海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明和外國的交流。除此以外,我對貴國的情況,我深感佩服。”

所謂禁海令,是指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始於明初,雖時張時弛,但直至現在也未曾撤銷。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透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

龍華民的話很直白,正和鰲拜心意,他做了不少功課,知道洋人最想要的是什麼。

凡是乘船探索到大明來的外國人,無不對明朝的禁海行為極度失望。葡萄牙人就曾經想強行構建貿易據點,他們也一直遊弋於中國海岸,沿線北上閩浙兩省,試圖透過走私、搶掠等非法形式謀得暴利。

倭患爆後,急於擺脫責任的禮部官員們也貿然請求皇帝罷黜市舶司。當然,由於沿海一帶人多地少,許多居民還是私自出海貿易,明廷就進行殘酷鎮壓。明朝禁海只針對民間而不針對朝廷,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樣就造成了中國無法和外國持續、全面的交往

明朝的禁海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中國海上貿易的展,好在官方的造船業使用還能勉強支撐,或者說苟延殘喘。而清朝建立後的禁海則完全將中國的造船業一錘子砸死了。可以說,老朱家的人把中國的造船業推到了懸崖邊上,而滿清人則一腳踹下了懸崖。

中國近代在滿清時期落後,明代卻是根源。朱元璋提出的海禁和八股取士,都是害人不淺的東西。

鰲拜觀察著龍華民,輕道:“龍會長,如果大明開海禁,和外國進行貿易往來,你感覺怎麼樣?”

龍華民喜形於色,笑道:“如果黃大人可以說服皇上開海禁,當然是一件好事。”

鰲拜不換不忙道:“大明禁海,很大原因是缺乏安全保障,比如葡萄牙,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自行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群的自治管理,每年只付五百兩白銀予明政府與其後的清政府為地租。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也窺視我國臺灣島。如果開海禁,我們怎麼保證國家的安全呢?”

龍華民無言以對。這些東西,就不是他能提意見的了。

鰲拜又道:“龍會長,我就直說好了,我拜託徐大人帶外國朋友來溝通,也是想為海禁做努力,並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洋人把火器技術傳授於大明,幫助大明增強軍事力量,保衛國家安全。如果我們能打敗邊境的金國,內地沒了戰爭,當然可以全面開海禁,進行友好往來和通商。否則就算我天天向皇上提建議,也不會有結果的。你意下如何?”

龍華民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教士,不可能在大明立足,他最早就是到了澳門,在那裡生活了多年,又到了內地。他是有葡萄牙軍方支援的,鰲拜的話他能理解,大明想要的是實際的利益,並不是只付出不得到。

龍華民問道:“黃大人,你真的可以代表皇帝的意願嗎?如果我們願意賣給大明火器,並幫助大明提高鍛造技術,皇上卻依舊海禁怎麼辦?據說所知,你們的官場要複雜的多。”

鰲拜知道,這洋老頭已經開始趕興趣了。天主教是一方面,真正最吸引西方人的,還是通商。只要通商,雙方都能獲得暴利。

鰲拜道:“現在還不行,其實我更想和一些武器專家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我想龍會長一定有些人脈,不知能滿足我這個願望嗎?”

!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後一頁>

!end>

!如果是某章的最後一頁>。.。

最新最快章節,請登陸,閱讀是一種享受,建議您收藏。

UC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