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始至終,鰲拜也沒能見到金庸大俠推崇的傳奇將領長什麼模樣,不過這都無所謂了。庫>
派去嵩山的錦衣衛已返回了京城,報告說少林寺確有很多高手,不過高深的功夫是不外傳的,秘籍帶不回來,如果想要學功夫,鰲拜必須親自上嵩山。
邊關危機已除,這裡沒他什麼事了,他去見了魏忠賢一面,以提高自己本領為由,請了兩個月假,準備去少林。他的職位本就是閒職,魏忠賢自然答應的很痛快。
這時去少林,是一舉兩得的。
鰲拜知道,按照歷史發展程序,天啟帝近期很可能會病死,京城將變成一個是非之地。朱由檢恐怕會和閹黨決裂,他留在這裡,夾在雙方中間,地位非常尷尬。替閹黨說好話的話,會得罪那些文臣,如果不替閹黨說話,閹黨又會看他不順眼,算計他就糟了。左右為難,怎麼都不討好。
去少林寺待上一段時間,等天啟帝死了,自然有人去嵩山通知他,路途遙遠,等他接到了通知趕回來,怎麼也得耽誤十幾天,早就大局已定了。他置身事外,誰也怪不到他。
沒人能想到鰲拜是故意躲出去的,還有比這更理想的情況嗎?他要在嵩山上遠遠的坐山觀虎鬥,時刻準備著。
準備什麼?來中原半年多了,鰲拜一直有謀逆之心,卻沒建立自己的私軍。他很清楚現在不是時候,做什麼都是徒勞,他要等天時地利人和。
兵法講究這三點,謀反同樣如此。
金國在邊關持續騷擾,雖然在關外修城浪費了很多軍餉,但明朝國庫還沒有虧空,老百姓也沒有造反。他們還沒到吃不上飯的地步,有幾個地方嚴重一些,也只是落草當了強盜而已,成不了氣候。
鰲拜翻看了錦衣衛相關資料,近幾年國內唯一稱的上“民變”的只有蘇州一次。去年三月,因周順昌事件,蘇州士民十分憤怒,齊呼冤枉,一時道路為之堵塞。到宣讀捕人公文時,蘇州士民不期而集者數萬人。但那一次並不是武裝起義,很快就平息了。重大的起義都是在崇禎繼位以後發生的。
這可不是說魏忠賢是一代名臣,他掌權的時候讓天下太平了,鰲拜也瞭解了一些隱患,這些隱患都是從萬曆時期就開始積累的,到現在已經非常嚴重。
這隱患,是朝廷欠下了大量的軍餉。明朝各鎮士兵、軍官都依靠月餉生活,一個月不發餉,其生活來源就會發生困難。而朝廷的邊餉,主要有**銀和京運銀兩項,邊軍各鎮主要依此為生。
資料記載,從萬曆三十八年至天啟七年十八年中,僅京運銀一項,朝廷累計拖欠各鎮多達九百多萬兩白銀。至今年,拖欠數到了驚人的地步。這些邊餉無法如額到位,拖欠十分嚴重。
由於朝廷拖欠,士兵根本無法如期領餉,怨聲載道。天啟年間,像固原、延綏、寧夏三鎮,經常是數月無餉,經年無餉。像邊遠諸堡,甚至有三年領不到餉的。
這些都不是起兵的好地方,但想要拉攏這幫快餓死計程車兵很容易,鰲拜只要做點“雪中送炭”的事情,將來要煽動他們造反也不難。
地利,鰲拜已經有了。要奪天下,還有比在京城內部發動政變更方便的嗎?如果不是為了渾水摸魚,他才不願跑到朝廷來當官。他的計劃古今中外也很難找出第二個。
他和崇禎暫時做朋友,是想借著皇權,試驗自己的一些現代主張能否實施,實施後效果如何,他要摸清楚老百姓喜歡什麼,地主喜歡什麼,商人喜歡什麼,最後把這些東西一中和,弄出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定能得到各方支援。在他對治理國家做到心中有數之前,不急於行動。在試驗的過程中,如果惹的誰不高興了,他只要說一句話“都是皇上讓我這麼做的”,就能把責任推出去了。小人自然崇禎來當,英雄他來!
等到天下百姓只知“黃鵬”不知崇禎,是為人和。他順勢起兵,大明怎能不亡?
前世金國走了大運,在李自成和明軍大戰之後當了“黃雀”。鰲拜也著重把金國的因素考慮在內。他既要謀朝篡位,還不能讓大明因內鬥傷了元氣,這樣金國就別想撿漏。
只要手中有兵,鰲拜並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裡。他對女真人的行動方式瞭如指掌,在中原對上皇太極,他有九成把握打贏。如果不是還需要金國牽制,他只要畫張地圖,描述一下八旗守軍的布軍地點,找滿桂這樣的猛將領軍十萬打過去,幾個月前可能金國已經被打殘了。這樣的機會,還有很多。
寧錦之戰後,戰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少了朝鮮的資助,毛文龍的部隊很難掀起風浪了,不餓死在那邊就算不錯。蒙古看到朝鮮被攻打,明朝坐視不理,心態上肯定也會發生變化。加上寧錦之戰,八旗軍剛打完朝鮮,立即和明軍幹了一架,奪了十七城,展示了武力,蒙古很多部落可能會選擇和金國站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