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有那品嚐了之後感覺味道不錯、家境寬裕一些的,對杜方苓道:“給我來十文錢。”
“哎,好嘞。”杜方苓大喜,連忙借了隔壁攤子的稱,給那人稱了起來。
杜錦寧又道:“三姐,給這位大叔稱六兩。”
古代的稱是十六兩一斤,十六的三分之一也不好稱,乾脆就大方些,直接稱個六兩。
見杜錦寧大方,那位大叔心裡也很是舒坦。
六兩的豆乾,確實有一大捧了,份量十足,顯得很划算的樣子。其他還在猶豫的人,也紛紛購買:“姑娘,給我也稱十文錢。”
“我要五文錢行不行?”
“行,當然沒問題。”杜錦寧笑道。見自己手上荷葉裡免費品嚐的豆乾已沒有了,便將荷葉放下,問另外的攤主借了稱,也幫忙稱了起來。
國人都有從眾心理,原先這黃褐難看的豆乾沒人問津,大家看都不看一眼。可這會子見一群人似乎在瘋搶什麼,路過的人也都好奇地走了過來,問道:“這裡是賣什麼的?”
杜錦寧腦子靈活,這裡給人稱著豆乾,那邊還順帶幫杜方苓算錢,卻還能抽出空來回答路人的問題:“豆乾,秘製豆乾,鹹香爽口,十文錢一大包。請問大嫂要不要來一份?”
就這麼的,在杜方蕙目瞪口呆中,她們站了半日都沒賣出去一片的豆乾,在兩刻鐘之內就賣完了——之所以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因為杜方苓和杜錦寧兩人忙不過來,客人需得等待,一個一個排隊稱量交錢。
“這些不賣了,這些不賣了。如有需要的,明日在這個地方,請再來惠顧。”杜錦寧見還剩了二三十片豆乾,連忙住了手。
“為何不賣?”不光買豆乾的人想不明白,便是杜方苓姐妹也不明白。
“剛才兩位攤主大方借稱給我們用,我們自然得留些豆乾感謝一二。”杜錦寧客客氣氣地跟顧客解釋,“著實請大家諒解。各位大伯大娘大哥大嫂明日再來。”
“這位小哥兒明事理。”
杜錦寧這做法,也獲得了一些人的好感,指著水豆腐道:“算了,那給我來兩塊水豆腐。”
於是連帶著,杜家的水豆腐一會兒功夫也賣出去了不少。
右邊的攤主是一位三十來歲的婦人,也是賣水豆腐的,連帶著賣一些香菇木耳等乾貨。見得杜方苓拿了些豆乾過來感謝,她連連擺手:“不過是用一下稱,又沒損失什麼,怎麼好意思收你們的豆乾?快收回去。”
杜錦寧對她的印象很好。同行是冤家,剛才這兩邊的攤主,都是賣豆腐的,可只有這位嬸子二話不說就借了稱,其他的都各種找藉口推脫,她還是跑去稍遠一些的地方找了肉鋪子借的稱。
“嬸子,別推辭了,拿著吧,您也嚐嚐我們的豆乾。剛才我們借東西的時候沒客氣,您現在也別客氣才好。”她揚聲道。
那婦人只得收了幹豆,卻抓了一把幹香菇給杜方苓:“過年的時候一起燉雞,最是醇香。”
杜方苓推辭不掉,只得收了香菇。
簸籮裡還剩了四五塊水豆腐,照杜錦寧的意思,是別等了,拿回家自己吃。可杜方苓和杜方蕙不依,道:“反正還早,我們再等一會兒,你先回去。”
杜錦寧來市場,除了看兩個姐姐的生意如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買香料。
因為茶館還沒有開業,又不知豆乾的前景如何,再加上茶館的入股要用錢,上一次這香料她就沒敢多買。現如今豆乾的生意眼看著不錯,她對茶館那處的銷量也信心大增,自然得再買些。再者,這豆乾遲早要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到時候她再去買香料,很容易讓人摸著門道來。趁現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她得囤積點香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