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知道非翰林不可入內閣?現在杜錦寧在翰林院呆三年,對她整個仕途生涯都有莫大的好處。現在外放,還是放到一個縣裡去做農官,杜錦寧這腦子是被門板夾過了嗎?
齊伯昆心裡著急,生怕趙晤就這麼答應下來,可他又不能出言提醒杜錦寧。三四月的天氣,他愣是急出了一頭的白毛汗。
趙晤卻十分感動。
他從做皇子懂事起,見到的大臣,誰不是一個勁兒地想往上爬,追求高官厚祿,位極人臣?雖說這些人也會做實事,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身份與地位,封妻廕子,光耀門楣。
他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像杜錦寧這樣,心裡只裝著百姓,從來沒有考慮自己前程與地位的官員。
“愛卿不用著急,真要做這事,咱們完全可以換個兩全的法子嘛。”他溫聲道。
齊伯昆頓時大鬆了一口氣,生怕杜錦寧又犯傻氣,連忙捧哏一般問趙晤:“皇上,什麼法子?”
“朕指派一個信得過的官員,讓他忠實地執行杜愛卿的命令。杜愛卿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他就能幫著把事情辦好。所以杜愛卿完全不用去親歷親為”趙晤道,“至於功勞是誰的,朕自然心裡有數。”
齊伯昆一聽大喜:“這個主意好。”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杜錦寧卻不願意。
她不可能被關在翰林院三年,做一些可有可無的事。她的時間耽誤不起。尤其是經過昨晚的事,她的時間緊迫感就更強了。她希望能早點完成心願,而不是提心吊膽地揹負著母親的性命與齊慕遠的情誼在這裡消磨時光。
最重要的是,現在每日到衙門來點卯,一天五六個時辰呆在這皇宮裡,她一點自由度都沒有,想做什麼事都做不成。可她又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實在不願意把自己大好的三年時光白白浪費在這裡。
她又不想位極人臣,不需要學習太多皇帝身邊的各種事務,唯有離開翰林院,恢復自由度,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些事情,臣不親自去做是做不了的。”她道,“比如改良稻種。臣想改良出一種豐產且抗病性強的水稻新品種,這需要經過幾百上千次試驗,這是別人所不能代勞的。”
她抬起頭,望著趙晤,目光懇切:“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臣希望能全力以赴,而不是束手束腳又有雜事分心。”
趙晤一下子為難了。
一聽杜錦寧說的這個,他就心生嚮往。要是在他做皇帝的時候,他治下的子民研究出了這個利在千秋的稻種,那麼他的名字也將跟杜錦寧一起,屢屢被後人提起。
就算不為名,這也是為民造福的大事。他身為皇帝,只能大力支援,不能拖後腿,除非他是昏君。翰林院的修撰其他進士能替代,但能研究出新稻種的人才卻是奇缺。
他絲毫不覺得杜錦寧在吹牛說大話。
杜錦寧年紀雖輕,但表現出來的才華卻令人瞠目,而她所寫的摺子與話本《種田記》,都表明了她在這方面有著不一般的才能。而齊伯昆前幾日給他介紹杜錦寧的生平時,也屢屢提到她在這方面的天賦。
這樣聰明而有天賦的人,沒準真能研究出新稻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