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三十一章 再悟(二合一)

在大理寺忙了一陣,看看早朝快退了,他趕緊去了宮裡,稟報了杜錦寧在潤州農事上的所作所為。

“稻田養魚?玉米?”趙晤看了齊慕遠帶回來的杜錦寧所寫的摺子,抬起眼來,興致盎然地問齊慕遠,“稻田裡怎麼養魚?《種田記》裡可沒說這件事。”

現在,趙晤對《種田記》的興趣,並不比外面百姓裡的書迷要少。

《種田記》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文筆偏白,沒有閱讀障礙,能讓人手不釋卷、廢寢忘食。話本里透過一個小人物一步一步的奮鬥,能給人極大的期待感與滿足感,引起讀者的共鳴。最難得的是書裡無處不流露的新鮮的農業意識與知識,讓人耳目一新,總忍不住一試,並且從試種中獲得極大的收穫。

京城的郊區,按以前只種一季稻的時間,現在應該還是光禿禿地看不到什麼綠色。可現在從城門驅車往外走,一路過去,不是看到蒐羅到占城稻稻種從而已插了秧的早稻禾苗,就是種滿了綠肥的田地。

這種改變,讓趙晤發現了影響和推廣農業生產的新途徑。

以前,想要推廣或實施什麼農事方面的命令,總是要各級官員用各種強硬的手段去壓著百姓實行。而百姓不知這種命令效果如何,總是各種牴觸,不願意配合。一旦失敗,朝堂和工部就會受到各種抱怨,皇帝更是被人屢屢罵昏君。

可現在,百姓們自發自動地配合著,搶著按照《種田記》裡的方法來種田,因為是自願,他們在實施時會特別精心;即使失敗,他們埋怨《種田記》的作者的同時,更多的也是埋怨自己,對朝堂與工部卻沒有任何怨懟。

也因此,每一期《種田記》出來,趙晤就會第一時間拿到手,再抽時間好好閱讀。

“杜錦寧說了,稻田養魚有很多講究,如果沒有經驗,不嚴格按著她說的來,不光不能增產,反而會影響產量。所以她才沒有在《種田記》裡寫。”齊慕遠解釋道。

趙晤點了點頭,又問道:“這個玉米,真有杜錦寧在摺子裡說的這麼好?”

作為新興糧食,桂省的官員肯定會在摺子裡提過,只不過當時是老皇帝在位,精力不足,沒辦法去注意並推廣這種新糧食。趙晤在當時也不是太子,對這種糧食不瞭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確實產量很高,對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如果大面積種植,肯定能增加大宋的糧食產量。不過這種玉米,嫩的時候吃味道不錯,但嫩玉米不耐儲存,需得老了採摘才合適。老玉米拉嗓子,口感非常不好。”

齊慕遠作為貴公子,還真沒吃過幾次玉米粥。不過偶爾一次吃,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管好不好吃,能增加產量,讓百姓不至於捱餓,尤其是荒年的時候可以保命,那就是好東西。”趙晤道,“先讓杜錦寧在潤州種著吧,如果真能適應潤州的氣候,再往北推移。要是能全國大面積種植,杜錦寧也算是功德無量了。”

“是皇上英明。功德無量,也是皇上功德無量。”齊慕遠道。

趙晤“呵呵”笑了起來,指著齊慕遠道:“你也學會拍馬屁了。”

“微臣不敢,微臣說的是實話。”

看到齊慕遠一副幫自家人說話的口吻,趙晤嘴唇動了動,似乎想說什麼,但終還是閉了嘴。

他雖是皇帝,能管天管地卻管不了別人搞基。齊慕遠和杜錦寧你情我願,沒防礙著誰,在公事上又兢兢業業,他作為皇帝還真不好說什麼。

“行了,你下去吧。”他乾脆來個眼不見心為淨,直接趕齊慕遠走。

齊慕遠從宮裡出來,看看已到午時,乾脆就去了莊越那裡。

莊越並不在家,而是在書鋪裡,聽到下人通報,急急趕了回來,問道:“我家少爺在潤州可還好吧?”

“好,一切都好。”在莊越面前不必壓抑自己,齊慕遠的嘴角又忍不住翹了起來。

莊越看齊慕遠的表情,心便放了下來。

“報紙的事情怎樣?”齊慕遠問道。

說起這個,莊越就心情大好:“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們家少爺,真是大才啊。”

他正想找個人說說這事呢,齊慕遠送上門來,他立刻滔滔不絕起來:“啊呀,齊少爺你是沒看到,我們這個《盛世民報》,只幾天的功夫,就賣出去上萬份了。京城的幾個書院裡的學子,差不多人手一份。不光京城,各地書鋪的報紙都賣得不錯。”

對於教育普及率不高、識字的人比較少的古代,幾日功夫就賣出去上萬份,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怎麼會賣的這麼好?”齊慕遠好奇地問道。

“自然是因為少爺的《種田記》啊。”莊越得意地道,“《種田記》的火爆,每月初一的盛況,想來齊少爺您也是知道的。但《種田記》只能一個月出一冊,而咱們的報紙,卻是接著上一冊《種田記》的情節往下登的,又是在最要緊最吸引人的那一段,被《種田記》上一冊情況吊得撓心撓肺的那些人,自然要跑到書鋪來買一張報紙看。咱們的報紙又不貴,比起買話本,卻是划算太多了。”

他笑道:“每月初一等著《種田記》出來的人就有幾千個,這些人人手一份報紙,這就賣掉了幾千張;另外我們也去各大書院進行了推銷。書院裡的先生和學子,對於報紙上面的‘心學’可是極有興趣的,聽說還能大討論,寫的文章無論是贊成還是駁斥,只要寫得好,就能刊登在下一期的報紙上,那些人哪有不買一份報紙回去研究的道理?這麼一來,幾千份報紙又銷出去了。”

說到這裡,他無限感慨:“我們家少爺,真是經商的天才啊。無論是話本的連載,還是去書院裡宣傳,都是少爺提出來的,效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可不是。你們少爺的才學,沒人比得上。”齊慕遠頓時像遇到知音,對莊越這話十二分的贊同。

“這天底下,有幾個人能用短短几年的時間聚集起這樣的財富呢?而且還不是專門做買賣,在讀書之餘偶爾出個主意而已。更難得的是,她不光積累了財富,還積累了名聲,在儒學上也有一定的建樹;在農學上,更是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即便雙季稻不能在江南推廣,她在《種田記》裡所傳播的農事知識也能夠在大宋農史上留有一席之地了。你家少爺,真是個天才。”齊慕遠感嘆道。

提起這些,他心裡的感覺跟以前完全不同。

以前,把杜錦寧當男子看待,他除了佩服,倒沒什麼感覺。因為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上總有驚才絕豔之輩,比他更加優秀的。

可現在知道杜錦寧是個女子,他真是感慨萬千。

杜錦寧雖是個女子,卻從不偏安一隅,跟其他女子那樣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過“丈夫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