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佃農們正常收割稻穀,杜錦寧則帶著金公公和吳尚書去看了玉米。
吳尚書還是第一次看到玉米這種作物。
他好奇地問道:“這種作物,能畝產多少斤?”
“按桂省那邊往年種植的情況來看,一般畝產都是三四石。”杜錦寧道,“地域不同,產量會有差異。咱們這片田地能收穫多少,要到秋天才能知曉。”
說著她吩咐跟來的幾個下人:“去掰上十來個玉米,晚上讓金公公和吳尚書嚐嚐。”
“這時候就能吃了?不用等秋天成熟的時候?”金公公好奇地問道。
“此時的玉米正是最嫩最好吃的時候,但不耐儲藏……”杜錦寧給他把玉米的特性介紹了一遍,聽得金公公很是期待。
不過他是趙晤身邊的太監,最知道如何表忠心,道:“皇上沒嘗過的東西,咱家可不敢偏皇上先吃,今晚就不必備這個玉米了。杜大人你讓人掰上幾十個玉米,讓咱家明日帶回京去給皇上嚐嚐。”
“金公公說的是。”吳尚書也連忙道。
杜錦寧無奈,又怕這兩位為了襯托自己的忠心,說她作為臣子,不把皇上放在第一位,有什麼好東西不知道第一時間進貢給皇上吃。
她只得解釋道:“其實這種玉米,在桂省已種了有一二十年了。估計當年出現的時候,桂省巡撫與知府都進獻過,沒準皇上還嘗過呢。這東西嫩著吃還好,老的時候吃,特別粗糙,難以下嚥。在桂省,這些玉米一般都是吃不上米的窮苦人家才吃的。估計先皇看不上,便沒叫進貢。”
金公公和吳尚書便有些尷尬。
金公公三十來歲的人了,十二、三歲的時候進宮,在宮裡也呆了有差不多二十年了。吳尚書就更不必說了,六十來歲的人,是工部的老人。就算當年先皇不把桂省官員進獻玉米的事放在心上,他們也不能表現出不知此事,否則就是不關心國事了。
但他們確實是不知此事。
不過剛才那番表忠心的話,便顯得他們無知了。這真是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不過金公公和吳大人這樣說了,那這玉米還是不吃了吧。”杜錦寧道,“至於獻給皇上的玉米,需得等明日清晨來採摘,才最新鮮。到時候就勞煩金公公帶回去給皇上了。”
得,這下子自己沒得吃不說,金公公還攬了一樁麻煩事。
要知道,從宮外把東西帶進宮裡給皇帝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萬一東西在過手的途中被人下了藥,那把東西送進宮裡的金公公,可就別想保住小命了。
這一下,金公公特別後悔自己剛才多了那麼一句嘴。唉,表什麼忠心嘛!
可麻煩還不止這點。
杜錦寧也知道給皇帝送吃食要承擔很大的干係,她乾脆又對金公公道:“為了保證玉米的安全,金公公要不要明日清晨跟下官一同到玉米地裡摘玉米?”
她指了指幾十畝田地:“這麼大一片玉米地,到時候您隨便選擇一塊區域,讓您帶來的御衛採摘,這樣不經過別人的手,更讓人放心。”
金公公這下子想死的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