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同一驚,這寫的是八股詩?“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句詩是出自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詩》,杜錦寧寫的這句詩,正好是王維那句詩的破題。
他接著往下看:“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楊柳三義路,櫻桃四月時。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看到最後一句時,李一同差點出聲叫起“好”來。
八股詩除要求對仗工穩外,最難以掌握的便是用典,又叫做用事,就是要求所用之辭要有出處,或是歷史典故,或為前人用過的辭句。
而杜錦寧這首詩對仗工整自不必說,他在在這首詩裡的用典,比如“百囀”用了唐朝賈至《早朝大明宮詩》裡的“百囀流鷹繞建章”這一句,“雙襟”則出自佛經《法苑珠林》的“衲謱別雙襟同缺”,“風翦翦”用了韓徑的詩句“側側輕寒翦翦風”……這讓李一同十分心驚。
杜錦寧才多大?十二歲而已。即便他打六歲起唸書,也不過才六年而已。這六年,除了識字啟蒙那兩年,餘下的四年裡,他能讀上多少本書?如果不是讀了大量的書,且把這些知識記在腦海裡,怎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熟練地把這些詩句典故運用到詩裡,且整首詩在意境營造與韻律上渾然天成,絲毫不見牽強與雕琢痕跡?
不說十二歲的孩子,即便李一同讀了三十多年書,跟在周東平身邊輾轉全國各地,又是個嗜書之人,聽到哪裡有藏書就會厚著臉皮借書看,這三十多年看過的書不計其數,他都不敢說自己能在寫八股詩中用出這樣的典來。
如果這首詩真是他做的,那眼前這孩子,真真是太厲害了。
李一同倒十分想懷疑這詩不是杜錦寧做的,但題目是周東平半個時辰前,他親眼看著寫出來的。王維的這首詩雖不偏僻,但往前數百年那麼多的詩人寫了那麼多的詩,從裡面隨意挑一句出來做題目,還能讓杜錦寧碰上,而且這句詩還正好緊扣他師長寫過的八股詩,這話說出來誰都不會信。
天底下就沒有那麼湊巧的事。如果有,那隻能說,這孩子是老天爺的私子生。
感慨唏噓之餘,李一同轉臉去看周東平的臉色,便見他這位東家滿臉的目瞪口呆,似乎完全不敢相信眼前這詩是這孩子寫出來的。
他莫名的就想笑。
周東平出這樣的題,想來難免沒有為難杜錦寧的意思。如果杜錦寧寫不出這樣的八股詩,而是寫一首其他詩。周東平雖不敢不讓他過府試,但案首的名頭絕對不會給他。
他大概是沒想到杜錦寧會寫出一首八股詩來吧?而且還如此精彩,精彩得連周東平自己都得望其項背。
這算不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想到這裡,李一同莫名地感覺暗爽。他望著杜錦寧,希望杜錦寧當著他們的面把下一首詩給寫出來。
他能如此輕鬆自如地、在這麼短時間內寫出這樣一首精彩的詩來,想來下一首也不在話下。
詩是早在下筆之前就想好的,此時不過是寫出來,而且是寫在草稿上,不必緊張,因此杜錦寧在寫詩之餘,還有精力去注意周東平臉上的表情。
此時看到他先是目瞪口呆,而後又漲得通紅,繼而紅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冷笑,杜錦寧就知道自己猜中了他的心思。
她心中一哂,換了一張紙,寫起另一題的試帖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