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這都不報複,皇帝不像是脾氣這麼好的人啊?
京兆府。
案子雖然審完了, 但之後的手續還有不少,因為同時辦了好幾個案子,公堂上又熱鬧了好一陣, 才漸漸散去。
郗士美匆匆處理完公務,轉身來到屏風後,這裡果然已經空了。
他心下先是一緊, 而後又是一鬆。
罷了, 罪名反正已經夠多,也不差這一條。
這麼想很不恭敬,但郗士美真有種脫去束縛、自由自在之感。
大約當年阿爺棄官而去之時, 也是這樣的輕松吧?
不過他跟阿爺不一樣。
阿爺是隱士, 所以君王無道,便隱逸不出。可郗士美覺得這樣沒什麼用,躲在山裡假裝看不見, 那些讓自己失望的東西就不存在了嗎?要改變這個世道, 就要自己去做。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可是無數人一起行動, 就能做到更多。
不過知與行想要合一, 實在是太難了。
郗士美光是走到現在這個能稍微做一點什麼的位置, 就已經耗費了大半輩子。而到了這一步, 一切其實才剛剛開始。
知道該怎麼做, 和知道要怎麼做,是兩回事。
最典型的就是幾年前的那場永貞革新, 改革的每一條都是好的,如果真的能夠成功, 確實可以為整個大唐一洗沉痾、改天換地。
但是改革派的動作太突然了、太著急了,就像一直餓著的人, 上了桌根本顧不得吃相,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所有東西都吞下去,卻低估了消化的困難。
所以他們轟轟烈烈地開始,又轟轟烈烈地結束,如同曇花一現。
陛下無疑比他的父親更明白局勢,所以他一上臺就大力打擊革新派,但同時又保留了一部分善政,讓各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撫。
雖然不得不做一些妥協,但這樣才能維持朝廷的穩定。
直到天兵出現之後,郗士美才意識到,改革派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太弱了。
沒有掌握足夠的力量,政令連中樞都出不去。就算一時成功,也無法在保守派的反撲之下守住成果。
從這個角度看,一切就都很分明瞭。
陛下的手段並沒有比他的父親更高明,他同樣沒能掌握足夠的力量,他只是選擇了姑息、綏靖的策略,爭取到了更多的支援而已。
但這樣一來,他所有的改革都只是浮皮潦草、做個樣子而已。
就像宦官之禍,是因為某個宦官大奸大惡,所以除掉他就能萬事大吉嗎?不是的。歸根結底,還是德宗連遭叛亂,徹底失去了對武將尤其是藩鎮的信任,於是開了宦官掌兵權的先河,這才讓宦官的勢力膨脹成了難以遏制的怪物。
所以皇帝那種除掉某個宦官,讓自己更信任的人來掌權的做法,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就連做個樣子,他也做得非常敷衍——當初一手策劃了政變,不僅給予了改革派沉重的打擊,還成功逼迫順宗退位的俱文珍,至今還在宮中呢。哪怕文臣再怎麼猛烈地上書抨擊,皇帝都沒有動他。
以前的郗士美並非看不到這些,也許沒有那麼清晰,但多少能感覺到一點。
只是他不願意像父親那樣,因為失望就棄官而去,還想留下來做一點事。但仔細想想,這幾年來,他除了不斷對著各方妥協之外,還做了什麼?
尤其是在做京兆尹這段時間,更讓郗士美徹底看清了很多東西。
一天之內所有天兵都撞上了大大小小的案件,還有二十幾人被送到了京兆府,既不是因為天兵橫行跋扈,也不是因為天兵運氣特別差,而是因為……天兵只有這麼多人。
是的,長城內發生的案子比這多得多,只不過這些被天兵撞上了而已。
天子腳下尚且如此,何況他處?
不過郗士美終究是比父親運氣好,父親等了一輩子,也只等來了德宗那個心志不堅、昏昧無行的君主,所以始終不肯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