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些批紅了的奏書拿到內閣去,明日辰時再去內閣值房傳一個口諭。”
“告訴張安世他們,從明日起,朕不再去內閣了,就在這溫室殿裡批紅。”
“然後再讓張安世、丙吉、韋賢和劉德四人到溫室殿見朕,朕與他們商議下一項新政。”
“唯!”樊克沒有多問,立刻就答了下來。
然後就又帶著幾個昌邑郎進到殿中,將那些批好的奏書搬了出去。
劉賀在榻上坐了許久,腿腳有一些痠麻,於是就站了起來,在這溫室殿裡來回踱步。
如今的內閣制只是初創形態,劉賀還要再建一個衙署來替自己批紅——進一步制約內閣,就像朱明時的司禮監太監一樣。
但劉賀還不打算開啟內官干政的口子——重用內官集團充當皇權的延伸和代言人,無異飲鴆止渴,只會帶來更多的隱患。
現在,劉賀最信任的人,自然是禹無憂和戴宗這些從昌邑國開始就跟隨自己的郎官。
但是這些郎官肩上的擔子都很重,資歷也還太淺了,承擔不起制衡世族大家的責任。
而且,也不只是隨隨便便將幾個孤立的人放到朝堂,就可以來制衡世家大族的,這不可能長久。
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此事,只能找另一個利益集團來制衡他們,這個利益集團就是出生於寒門的儒生。
在劉賀的設想中,內閣制要不停更改——最終的形態與後世的兩院制很相似。
第一階段,也就是現在,只能讓內閣自我制衡。
世族大家在今日的朝堂上佔著主導地位,劉賀只能重用張安世們,讓他們成為內閣中的多數。
但是劉賀也在其中安插了魏相、韓增和趙充國這樣的一些異類,多多少少可以對張安世們進行制衡。
只要劉賀把內閣盯得緊一些,那麼倒也還能控制住局面,不會出現內閣對天子詔令陰奉陽違的情況。
第二個階段,建一個與內閣平行的衙署對其進行制衡。
其實這個衙署其實已經有了,那就是有名無實的門下寺。
今年要實行科舉制,劉賀會透過科舉制選拔一批像魏相這樣的異類,填充進門下寺,監督內閣協助批紅。
這也就能進一步地制約內閣。
第三個階段,就是虛弱世家大族在大漢的實力,付出寒門的實力,讓兩個利益集團旗鼓相當。
打擊世家大族,不只可以讓劉賀掌權,更可以讓百姓得利。
是一箭雙鵰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個階段,內閣和門下寺會形成類似兩院制的結構,內閣負責議政,門下寺負責監督。
到了那時,所有人都要走科舉選官的路子,官員朝臣與世家大族的關聯也會更加微弱了。
相比於世家大族來說,寒門的儒生流動性更強,更難以形成穩固的集團,對皇權的威脅更小了一些。
所有的制度都有侷限性,作為劉賀,他只能看到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