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後會演變成什麼模樣,就完全不在劉賀的掌控之中了。
如今,張安世他們願意好好地變法推行新政,但是劉賀不敢掉以輕心,還要再繼續往前走。
而他馬上要走的這下一步,就是用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
如今的大漢,察舉制、任子制、徵辟制並行,看似非常豐富,實際上卻大同小異。
任子制最為落後,選拔人才的標準是血緣,乃是春秋戰國選官制度的遺留。
察舉制、徵辟制稍顯高明,選拔人才的標準看似是德行和能力,實際上卻是人的好惡。
劉賀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和經學大派不斷崛起的程序,必須要行科舉制了。
就這樣,劉賀一邊思考一邊在溫室殿中快速地來回踱步。
直到四肢的血液重新暢通地流動起來,他才走進了溫室殿後方的寢殿。
自從霍成君進宮以後,不管劉賀忙到多晚,都要到椒房殿就寢,這溫室殿的寢殿也就逐漸空置冷清了下來。
劉賀現在將此處當成了自己的書房,殿中的三面牆上靠放了三個用上等楠木製成的書架,分別擺著三類書。
第一類是印術坊印出來的“舊書”,多是諸子百家書、儒家經典和各種律法。
第二類是劉賀抄默後由印術坊印出來的“新書”,多是秘法秘術和劉賀的心得。
第三類是寫在竹簡上的“古書”,內容最為簡陋粗糙,但是在大漢的傳閱度卻最高。
劉賀猶豫片刻之後,就走到了第二個書架前,從上面拿下了兩本書,就又回到了前殿。
這兩本書是劉賀自己編纂出來的,和他接下來要推行的新政有極大的關係。
一本是《科舉會要》,詳細地介紹了科舉制度的推行細則。
一本是《庠學會要》,介紹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
像這樣的《會要》在寢殿的書架上還有許多,都是這半年的時間裡,劉賀自己編纂出來的。
最近,印術坊正在晝夜不停地印製。
《平西域會要》《大航海會要》《兵事會要》《農事會要》《岐黃會要》《平倭會要》……
以前霍光還在時,劉賀朝不保夕,所以不知道能不能用上這些《會要》,現在終於能用上了。
劉賀看著案上的這兩本書,心中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接下來要推廣的兩項新政,就是對科舉制度和教育制度進行改革。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科舉制度想要在大漢推開,是絕不可能的一件事。
但是現在卻成了一件可能的事情,因為劉賀來了,並且提前還做了佈局。
造紙術和印刷術,就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