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既然有捷報傳來,那麼所要議論的,當然就是“兵事”。
待張安世等人將《錢莊會要》收好之後,劉賀清了清嗓子,終於進入今日的正題。
“今日有捷報,朕當然還是要與諸位愛卿商議兵事……”
“這二十個昌邑郎,都立下了大功,只有五人仍然可以留在行伍中,朕想讓他們加官進爵。”
加官進爵看起來都可以讓一個人的地位和權勢提高,實際上卻又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大漢名義上仍保留著軍功爵位制,但經過孝武皇帝賣官鬻爵那些操作後,已經趨於崩潰了。
出錢多者,爵位高;出錢寡者,爵位低。
雖然賣出去的爵位有上限,而且還有一個“武功爵”的新名稱,但是爵位氾濫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
這武功爵的爵位從高到低一共有十一級。
分別是造士、閒輿衛、良士、元戎士、官首、秉鐸、千夫、樂卿、執戎、政戾庶長、軍衛。
這些爵位每升一級就要花十七萬錢,一年時間就替大漢帝國收入了三十萬金。
當時,爵位到了“官首”就可以優先被拔擢為吏,獲得出仕的機會,這就讓大漢吏治更加混亂。
名爵氾濫與孝武皇帝“鬻爵”有關係,但罪名卻不應該全部由他來背。
恰恰相反,是孝武皇帝把爵位的最後一點價值榨取了出來,換取了一大筆軍費。
秦時漢初,人們重視爵位,是因為獲得爵位即可授田宅,田宅則是百姓最看重的東西。
在朝代更迭之時,戰亂頻繁,死者甚眾。
天下不僅到處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有數不清的無主田地和新佔之田,兩個條件是軍功爵位製得以推行的基礎。
隨著新朝的穩定和發展,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人口不斷增加,無主之田越來越少,可授之田也就越來越少。
於是,頻繁用兵之下,建功得爵的兵卒越來越多,卻不能給他們授田宅,軍功爵位制也就有名無實了
孝武皇帝鬻爵,就是把幾乎已經沒有用處的爵位賣出去,至少還可以收到一些錢財。
在漢軍中,出任軍職與爵位有關連,所以對於職業的募兵而言,爵位還有幾分作用。
但是出了漢軍,中低等的民爵幾乎就沒有任何的價值了。
軍功爵位形容虛設,漢軍將士又怎麼可能捨身往死呢?
人們常常提起的封侯,都特指關內侯和列侯——這兩級的爵位才有分量。
劉賀提出來給這五個昌邑郎加官進爵,張安世當然立刻就聽出了言下之意。
進爵是次要的,加官才是要務。
天子想要在軍中培植自己的親信了。
張安世對此事不感到意外,天子現在才向漢軍中安插親信,已經算慢了。
即位幾個月來,天子扳倒了霍光,得到了趙充國和韓增等人的支援,王吉和安樂這些昌邑舊臣也掌握了部分軍權。
但是,這些人只是漢軍的“高層”而已,並不直接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