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非大功不可封!
盛唐之前,爵位雖高,但終究是人情社會,帝王意志執掌一切,這就不可避免存在水分。
當今水分是真的少,因這封爵,不僅僅是對內交代,更要對外交代。
一人得爵,功績不足,難以服天下,那誰得爵誰尷尬。
再說了皇位是要更迭,掌御九州上者多面子人,僥倖得爵者,老皇帝一走,新皇就算不究,當朝百官也要糾錯,免得貽笑大方。
大環境如此,各國的爵位門檻越抬越高,聰明的如武朝以軍功為藍本,制定出三代一斬的規則,宋朝原本肆意給文臣封爵的習慣,如今也是框架條例重重。
明朝兩百多年,大封天下的只有兩場。
可不管是洪武年間的開國功臣,還是永樂年間的靖難功臣,封賞門檻無嚴之有嚴,尤其是永樂的靖難功臣,永樂帝為了給自家兄弟,又能得賞有能給天下一交代,賞功大殿愣生生拖到永樂十八年,用十八年的時間,北征徐州,南伐交州,東船下海,一仗仗一筆筆武功記錄清楚,這才將早就訂好的爵位封出去,可就算這……世襲永固的爵位也沒超過兩巴掌。
或許也正是因為爵位難得,明朝武勳在獲得爵位後,並沒有像華夏曆史上那般沉淪,最終被文官踩在腳下,反倒在經過小一段時間飛揚跋扈後,快速調整自身,培養出大批軍籍進士,充斥明朝朝堂,自此將明朝硬骨頭的風格保留了下來。
越是如此,明朝的勳貴也就越要臉!
兩淮暴亂,數十萬災民被人組織起來,攻佔縣城,開倉放糧,毀田斷路,斬首侯爵……明朝皇帝,勳貴能忍了才真的見了鬼。
換做別人,忍不了也得忍,畢竟不管怎麼說,攘外先要安內,內部不平,三線開戰哪國都承受不了。
可當家做主的人,是正德,那就真的不好說了。
黃奕將事情與心裡濾過一遍,再度抱拳曲腰,“這是自然,只是不知陛下需要什麼?”
六國之中,明朝和武朝互為敵對,但就信譽一塊,兩朝都是一等一的,立國至今都沒任何主動撕破盟約的先例。
這一基礎,武朝源自於立國盟約,冀州四大氏族每延續一日,武朝信譽就增一日。
明朝則乾脆不立,不盟,以強橫的勢力,毅然的姿態,獨立與九州東方。
“貴國的信譽,朕還是知道的,若是換了宋人,他這回都進不了應天府!”
把宋朝拿出來再度鞭屍一頓,明正德帝走下坐榻,“朕要糧,運河糧,運至兩淮,武朝每運一石,朕從海運補你二石,要快,不知貴國可否做到?”
兵法有云,十則圍,五則攻,倍則戰,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面對災荒導致兵亂也是一樣。
災荒兵亂,因荒而起,因飢餓而亂,明朝想鎮兩淮,強硬動兵是下策,最佳的辦法就是用糧去砸,用天量的糧將災民砸醒,將流民從亂黨身上剝離。
可現在的問題是,糧從哪來?
旱災兩年,兩淮不產糧了,可它也不缺糧。
別的地方賑災賑濟會慢一點,可兩淮之地旱災,就算皇帝不念著,勳貴還想著呢,奈何這些儲糧如今都被人燒了。
如今想從他地調糧,長江枯水,道路難行,勉強維持尚且艱難,更別說還要供應大軍消耗。
正德帝,如今能想到的是運河,運河自北南下,水流亦是如此,如若武朝在上游開倉放糧,不許多久半月之內,海量的糧食就能經徐州直入兩淮,從而大大減輕明朝後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