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義和佩服的點點頭,笑道:“確實是野史,但又處處透著古怪……”
“你繼續你的看法!”耕夫催促道。
”建文帝朱允炆。”當著明白人用不著廢話,蔡義和惜字如金。
“怎麼可能!”耕夫大搖其頭:“你這傢伙太敢設想了,再還有人他隱居在日本終老呢。”
“避於深山之中,使用皇制,卻又如此隱秘,而且恰好是明朝,凡此種種,歷史上只有一位啊……”
“這位被自己叔叔搶走皇位的子,傳中的隱居處有江蘇,有山西,但以我來看,都不足為憑……”
“既然都是傳,你又怎麼能肯定鵝嶺是朱允炆的隱居處?”耕夫問道。
“這就得感謝寧了,”蔡義和道:“上次寧的女朋友來鵝關找他,曾經過在圖書館的一本書裡讀到一段關於鵝嶺的野史,這件事給了我啟發,既然正史沒有記載,那我也從野史裡找找……”
“正史當然不能記載建文帝失蹤,如果那樣,朱棣稱帝就不是名正言順了,”耕夫打斷了蔡義和的話:“我不理解的是你為什麼認準這地方是朱允炆的龍潛之地?”
“剛剛提到過,這座廟不是廟,宅不是宅的建築,處處流露著不合之處,而且正殿中供奉的人叫潘郎,寧女朋友,野史記載這人是位將軍,為林御蒙古侵略而戰死,所以後世人為了祭奠他,才建了這座宅邸,但那扇門板的規格太高,一個普通將軍,承受不起啊。”
“所以我這段時間也專門跑了幾趟省城,查閱了大量資料,在一本史書中找到一個名字,叫潘正……”
“這個名叫潘正的人,在很多資料裡沒有記錄,然而有一本書裡卻提到,此人與永樂朝的大臣胡熒從事過同樣一件事,直至朱棣身死……”
“據胡熒以假借尋找張三丰的名義去尋找朱允炆,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也是為此,其實,這兩人並不僅僅是尋找朱允炆,同時也在尋找潘正!”
耕夫和寧向東聽著蔡義和的講述,已經目瞪口呆,而兩位文物局的同志早已收起客氣的微笑,表情認真的聽蔡義和述秘史。
“還是到屋裡吧,”也許是蔡義和慣了評書,幾人正聽到關鍵處,他忽然停了下來。
大家急不可耐向東廊坊走去,反而把蔡義和甩在了最後。
“我先給你們倒點水……”蔡義和進屋後,摸了摸桌子上放著的茶杯,幾人剛剛出去轉了一圈,杯中水早已變涼,蔡義和又拿起暖壺開始續茶。
大家心裡著急聽故事,卻因為跟蔡義和不熟,都不好意思催促,寧向東作為晚輩,更無法開口,眾人裡只有耕夫與他有舊,此時毫不客氣的道:“你就快一點吧,別賣關子了!”
“據很的時候,潘正就與鄭和一起,跟隨在燕王朱棣身邊,直至靖難之役後,朱棣篡位登基,清宮三個月找不到朱允炆的屍體,因此懷疑自己這個侄子未死,於是暗中派遣潘正離開南京尋找,沒想到潘正一去不復返,朱棣疑心病甚重,深度懷疑潘正早已找到建文帝,並且被他寬厚純良的性格感染,從而留在身邊輔佐,故此又接連派出胡熒和鄭和去尋找,不過朱棣到死也未曾找到兩人……”
聽到這裡,眾人久久不語,歷史迷霧的清晰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腳下這座連綿群山,千百年來,不知蘊藏著多少厚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