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魔、攻貧魔、反盜版、支援正版閱讀。
淼淼在這個“五一”響應國家的號召,“為美好生活拼了”,即為美好生活拼一把,又為美好國家拼一把。
與家裡的五位長輩通完電話後,他上網“拼了單”,在母親節來臨之前,分別給姥姥、媽媽和孔佳各買了節日禮物,同時給爸爸和榮昌各買了三套最新的男褲,叫散步褲,也叫開車褲,據說這種褲子三伏天出門不汗腿。
“五四”青年節這天,淼淼依然到楊碩的公司上班,今天又是一個銷售高峰期,顧客絡繹不絕,淼淼連午飯都沒顧得上吃,更別說跟露露影片聊天了。
送走最後一位顧客後,淼淼與同事們將外面的宣傳廣告牌一一收回大廳裡,已是傍晚時分,紅豔豔的晚霞在佈滿西邊的天空。
到了初夏時節,公司樓前花圃裡石榴花漸漸開放,綠葉襯紅花,充滿生命的氣息,花圃裡幾隻黑褐色的大肚蟋蟀蹦來蹦去,看來,這將又是一個炎熱的夏天。
晚飯後,淼淼依然住在值班室,洗漱完後,他總算清閒了下來,拿出手機準備跟露露進行影片聊天。
看到手機微信有一個未讀微信,是媽媽在上午時分發來的,淼淼趕緊開啟察看,看著看著,噴湧而出的淚水順著他的眼角滑落下來。
這是媽媽給他發的“五四青年節”的青春寄語,這個久違的、他期盼兩年多的寄語終於又出現在自己的手機裡。
看著這個看似尋常的長輩的諄諄話語,淼淼把手機緊緊捂在臉上掩面而泣,激動得哭了。
在他的記憶裡,好像從他上幼兒園懂事起,媽媽總會在每年元旦、他的生日、“六一”兒童節,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變成了“五四”青年節。
在每年的這三個特殊日子裡,媽媽總要給淼淼寫一段成長寄語,給他提出今後成長的希望,叮囑他如何做人,雖然每個年齡階段的寄語不同,但都蘊含著媽媽深沉的母愛。
每次的寄語不同,都是按照他當時的成長狀況來寫的,或凝重、或詼諧、或幽默、或嚴厲、或期望、或鼓勵、或批評……
但更多的是鼓勵和肯定,即使上初二、初三青春叛逆期的那段時間的成長寄語,心裡焦灼的媽媽在成長寄語裡恰如其分得提出自己的缺點後,又是滿滿的相信和鼓勵,鼓勵他渡過桀驁不馴的青春期。
在淼淼成長經歷中,媽媽是個特殊的存在,即使慈祥和藹的母親,更多的是無話不談的朋友、諄諄教導的老師,淼淼身上如燦爛陽光的青春朝氣與媽媽的用心良苦密不可分。
每當看到媽媽寫給他的成長寄語,淼淼就能清楚的知道這段時間自己身上的優缺點,發現不足會有意識得糾正,每當遇到這三個特殊的日子裡,淼淼都很期待得到才華橫溢的媽媽給他人生路上的叮嚀和點撥。
但自從媽媽身患重度抑鬱症後,每年三次的寄語再也沒有在他的手機裡出現過,心中的失落和難過不言而喻。
前兩年,在上海上大學時,每當到了這三個特殊的日子裡,他會整天拿著手機,不時觀看一下,總怕錯過了媽媽的叮嚀,他那時多麼渴望手機裡再次出現媽媽給他的成長寄語,哪怕一個簡短的問候都可以,可惜三年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兒子,節日快樂,媽媽感謝你這兩年沒有抱怨家庭、抱怨生活,而是努力得試圖改變自己,繼續加油努力吧,媽媽一直相信我的兒子是天底下最優秀最擔當的男子漢,你的人生才剛剛起步,你的青春才揚帆行駛,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精華,面對坎坷不逃避不畏懼,面對坦途不狂妄不迷失。露露是在你的人生低谷時與你相愛的,切記,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千萬不要弄丟這個在你低谷時陪伴你的好女孩,一旦錯過,再也找不到了,珍惜這個對你不離不棄的愛人,露露是無價之寶,千金難買。切記切記,永遠愛你的媽媽。”
這久違了的青春寄語是媽媽久病初愈後給他寫的,媽媽的話給淼淼的心裡灌輸一種振奮的力量。
媽媽的病情已開始好轉,他喜極而泣,終於又能見到老媽活靈活現的樣子了……
人們擋不住歲月的步履匆匆,對於生活、工作在京漢市的雲暖來說,逝去的歲月皆是生命的沉澱。
在江寧市支援的這段日子裡,在這些平凡而又不平淡的日子裡,點點滴滴的工作、生活片段,在他的人生中種下了希望的花朵,刻下了年輪的記憶,這些難忘的經歷將在他今後生活的一半是回憶,另一半是繼續。
雲暖仍清晰得記得,在疫情之初,許多江寧市病毒患者眼中流露出對生命和健康的無限渴望,對醫者的殷切期待,讓他感悟了許多,他決定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將繼續刻苦鑽研醫學,提高醫術來回報社會。
隔離期一滿,一出酒店大門,他就被早已等候多時的妻子歆歆和岳父錢錦接回了家,回到家裡,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菜餚,是岳母給他精心烹製的接風洗塵宴。
翁婿倆人難得小酌敘舊,錢錦從女婿雲暖的講述中第一次近距離得感受到疫情之時江寧的悲涼和感動。
雲暖告訴錢錦,當他們第一天來到重症室時,院長武寧見了他們這些前來支援的醫務者泣不成聲。
那時江寧的醫護人員已被無情狡猾的病毒肆虐到麻木,自我防護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
雲暖說,面對當時的情形,要說不害怕那都是騙人的,見到武寧院長哭泣的場景,大家都很焦灼不安。
所有的猶豫和恐懼在進入病房後面對患者那一刻,都蕩然無存了,醫者為了跟病毒搶奪病人,只要看到病患就衝上去,不管不顧的搶救病人,心中對病毒的懼怕全都轉移到如何搶救患者上,忘記了恐懼,腦海裡只有兩個字“救人”,作為醫生,他們沒有退路,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做一個優秀的醫務者。
近距離接觸病毒患者,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但看到患者恐懼絕望的眼神,即使身體再疲憊不堪,他也要與死神掙脫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