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其實程世傑跟朱萬年這個萊州知府一點都不熟,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
可問題是,孫元化認識朱萬年。
自從上一次孫元化從遼南返回登州後,他就開始留意登萊巡撫治下的三府之地,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除了遼南的那些新開墾的農田莊稼長勢不錯,其他各地草木焦枯,河流乾涸,土地龜裂,幾乎看不到一絲生機。
暑氣蒸騰的大道上,無數衣衫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農民成群結隊,踉蹌而行,至於要去哪裡。
不用腦袋想,用膝蓋想也知道,他們肯定是去遼南,因為在遼南才能找到活路。在前往遼南的道路上,不斷有人倒下,一旦倒下就再也站不起來了,沒有人多看他們一眼,就這樣麻木的走過,屍體扔在路邊腐爛。
農田,根本就不堪入目。
要麼荒蕪,要麼裡面的莊稼稀稀拉拉,沒有幾顆活著的禾苗……
大明帝國貪腐成風,已然滲透到這個老邁帝國的方方面面,蠶食著帝國的根基,這個帝國所剩下的最後一點執行能力都被用來搜刮民脂民膏了。
但雞窩有時也會飛出鳳凰來,在這個由上到下都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暮氣和腐臭的官僚體系中,還是有一些願意為老百姓,為這個國家幹一點實事的人。
比如說,戶部尚書畢自嚴,比如說徐光啟,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還有就是孫元化以及萊州知府朱萬年。
孫元化看到萊州、登州、青州各地的莊稼長勢極差,那些士紳豪強的地,依靠著灌溉方便,長勢稍好。可問題是,士紳豪強都不會交稅,莊稼好與壞,跟他們的關係不大。
最關鍵的是那些自耕農。
孫元化把治下三個知府六個知州三十個縣令,召集到登州府,就是一頓痛罵,如果只是罵,朱萬年也不至於恨上程世傑。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因為程世傑在遼南做得太好了,孫元化也問過程世傑如何才能種好莊稼。
程世傑的回答就是“及時灌溉,及時防治蟲害,肥料也跟上,做到了這幾點,一般都能有一個好收成!”
“什麼畝產過千灑灑水!”
“山東這麼肥沃的土地,人口又比河南還少,雨水又遠比山西、陝西要多,守著山東這麼多的土地還會餓死,都是笨蛋。”
按照孫元化的意思,在程世傑眼中,包括自己這個登萊巡撫,以及山東六府六十五縣的所有官員,都是笨蛋。
唯有他自己是一個聰明人。
朱萬年是貧苦人家窮出身,在他九歲的時候,父親朱瑞國積勞成疾,可是沒有錢醫治,朱萬年的大哥朱萬里想要借高利貸給朱瑞國治病,被朱瑞國罵得狗血淋頭,最後父親朱瑞國活活疼死。
為了供養朱萬年讀書,朱萬里就把自己賣了做了贅婿,而自己的三個姐姐,有兩個賣給有錢人家當妾。
朱萬年非常清楚當百姓的難處,也想當一個好官,他不求名留青史,也不求升官發財,只求百姓可以少罵兩句狗官就足夠了。
可問題是,他將理想付諸實施之後才知道阻力有多大:他的政令根本就沒有辦法貫徹下去,甚至萊州城都出不了,總有那麼多人陽奉陰違,有意無意的拖他的後腿……
朱萬年倒是要看看,程世傑這個武夫是怎麼做到的,可以帶著無數流民屯了五百多萬畝田,他算過一筆賬,如果這五百多萬畝地都種上麥子,每畝地按照一斗種糧計算,這就需要五十多萬石種子糧。
如果種上大豆,那也需要十萬多石大豆,而這五百多萬畝地,則需要五六十萬百姓。
程世傑是神仙嗎?
他怎麼可能有五十多萬青壯?
至於程世傑所說的每畝地二三十石糧食,他是不相信的,他可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庸官,也不是讀書讀傻掉的腐儒。
基本性的常識問題,幾乎三府六州三十縣的官員,都明白這個道理。
這些官員非常生氣,非常痛恨程世傑,你一介武夫,把屯田搞得這麼好,還讓不讓人活了?
這不是狗攔耗子多管閒事嗎?
這些官員來到遼南的時候,看到了遼南的田,此時的遼南的田地,幾乎大都看不出來什麼了,特別是紅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