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中行氏的謀士高強在戰鬥進入焦灼狀態後滿心絕望。
此戰實非情願,趙軍逼營,他們不得不戰,戰前又被翟封荼那叛臣一嗓子勸降動搖了軍心。幸好狄人自己也不團結,高強便請中行寅讓小王桃甲上陣為先鋒前拒,為主陣抵擋一時間。
一開始出奇的順利,接戰至今不到半刻,小王桃甲的軍旗就已經深入到了敵陣中間,看上去至多再過一刻,他就能把趙無恤的方陣貫穿!中行寅喜極,連說:“這是我軍急擊之時!若能盡起大軍攻上,就能將趙無恤徹底擊垮,趁勝攻入敵軍主陣中。”
只是,高強卻看出了幾分貓膩,他請中行寅稍安勿躁,又派去範氏主陣那邊詢問,範吉射也想出擊,但在謀臣王生的勸說下,卻沒有下令把後繼部隊投上去。
那邊傳話道:“趙軍的戰鬥力很強,尤其是趙無恤的武卒,連敗範軍,前些日子伏擊中行軍也取得勝利。今日卻突然如此疲軟,竟被白狄在半刻內突入百步之遠,眼看就要潰散戰敗。就算小王桃甲勇猛,也不可能勝得這麼輕易,其中肯定有詐!”
果然,片刻後形勢異變,小王桃甲陷入敵陣,在他被殺後狄人也紛紛潰散。
這之後便是兩軍的對陣,先是範氏的車兵被趙氏輕騎打得落花流水,相當於聯軍在接戰前就殘了一臂。之後的戰線推進中,趙軍也處於進攻位置,事到如今,除非讓後陣的生力軍全部上前,再將雪藏已久的東陽死士擺上去才能有轉機了。
但趙軍那邊,方才擊潰狄人的趙無恤部一直在旁休息,而騎兵們也回到了側翼,下馬等待,趙鞅顯然是忌憚東陽勁卒之名,在預防中行氏的後手。
現在無論高強如何做,這一場仗都很難不敗,一旦落敗,營地也不可能守得住。高強已經尋思著,要如何做才能讓二卿順利撤入共城,儘可能保全力量了。
然而就在他對勝利感到絕望的時候,卻突然感到身後涼意襲來,一回頭便吃了一口黃沙,西北面忽起大風,而且風向是正對趙軍的!
“機會,主君,這是天賜的機會啊!”高強不顧風沙入眼,他大喜過望,連忙衝到中行寅的戎車前,卻見方才面色越來越陰沉的晉國上軍將也已經淚流滿面。
中行寅老淚縱橫,他在車上雙手高舉,感受著漫天大風,大聲說道:“這是從大陸澤吹來的風,是我先祖中行桓子、中行宣子、中行獻子、中行穆子歷代先祖的英靈在護佑啊!昊天上帝,是站在吾等這一邊的!趙氏必亡!”
戰爭中風向的向背十分重要,不但弓箭等遠射武器很容易受影響,順風的一方在衝殺時是很佔優勢的。早到傳說中的逐鹿之戰,蚩尤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狂風大作,黃帝軍隊陷入困境,幾乎落敗,直到黃帝請下天女旱魃阻止風雨,天氣才突然晴霽,方能反敗為勝。
如今忽起大風,這是作戰雙方都沒想到的,範氏和中行氏又怎能不抓住這個機會?他趁機盡起後陣,數千兵卒呼喊湧上,皆呼“這是範氏、中行氏的祖靈顯聖,是昊天上帝在助陣”,聲震四野!
範氏和中行氏前排的兵卒正在苦戰,得了生力軍的加入,頓時聲勢大振,借這股大風之助,本來幾乎跌到冰點計程車氣猛地回升,他們一個個狂呼大喊著,發起了反擊。趙軍則久戰之下,兵卒多疲,既受大風之阻,又被範、中行的生力軍反衝,支援不住,一時間有些吃不消了。
……
趙軍後陣,趙無恤處,當大風從西北方刮來時,他也一時大驚。
忽然起風,對趙軍不利,按說現在該徐徐後退,拉開距離等風停再戰,可範、中行已將後陣的數千兵卒調出,開始先前逼迫纏鬥。而趙軍因為人少,又在前陣久戰,士卒多疲,若輕易後退,必遭大敗!
所以現在萬萬不能退啊!
他一面派人去請戰,一面死死盯著趙鞅的戎車,盯著趙鞅的帥旗,這時候,就看做主帥的能不能穩住心神了。
趙鞅的中軍處,見忽起大風,塵沙撲卷,又聽聞範、中行聯軍震動天地的大呼,二卿調出後陣數千人發起反擊,趙軍前陣抵擋不住,開始節節後退,尤其是較弱的溫縣趙羅部和韓氏韓虎部退的最快。
他的幾名家臣相顧駭然,紛紛說這是不祥之兆。
而周舍更是想起凌晨時占卜戰爭的吉凶,龜甲烤焦了,而筮草得到的更是“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凶兆!
他本待要說改日再戰罷,但那位“烏有先生”卻強詞奪理說:“《詩》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先行謀劃,然後才是占卜。龜筮若和謀劃的不一樣,那就相信謀劃即可,我軍的謀劃是此戰必勝!何況龍戰於野之兆,若以上伐下,是為兇,但主君和二卿地位相當,應當為克敵制勝之卦!”
於是他們向三軍宣佈時,便聲稱是大吉之兆,如今忽起大風,難道是曲解天帝意思,惹怒鬼神了麼?
心生畏懼下,周舍等人便對趙鞅說道:“主君,事急矣!忽然起了大風?逆風對我軍不利,這仗打不成了,要被敵軍趁勢反擊得利,我軍必敗,還是快傳令前陣後撤,且戰且退吧!”
同車的鄭龍偷眼回頭看趙鞅,卻見趙鞅在車上扶著長劍,站立不動,對家臣們的話置若罔聞。
他們還待勸說,趙鞅卻板起了臉,將手中長劍拔出,虎目一掃,盡顯威嚴之色,那幾名家臣就不敢再說撤退了。
趙鞅說道:“我來此是為了討伐叛臣,報復舊怨的,從三月底開始鏖戰月餘,死傷數千,方有今日決戰,豈能功虧一簣?勝敗在此一舉,再有言退者,斬!”
眾人緘默,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去了,鄭龍則出言道:“主君,後陣的敵兵多已加入戰局,我軍前陣這萬人怕是要頂不住了,莫不如將後備投上去?”
趙鞅又看了看焦灼的戰局道:“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