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亂世,李淵父子脫穎而出,佔據關中,最終開創大唐帝國。為什麼唐高祖李淵可以最終成為歷史的勝利者,成就一番帝王大業?
除了李家父子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因素,那就是唐高祖李淵具有過人的膽魄,以及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身處亂世,如果沒有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即使建立政權,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李淵正是具備這樣冷靜理智、審時度勢的政治眼光,才能開創一個千古獨有的大唐王朝!
相比於李淵的冷靜,當時,西北地區的割據勢力,顯然已經有些按捺不住,過早地暴露出了圖謀天下的野心。唐朝建立不久,這些西北地區的割據群雄,便向新興的李唐王朝,發起了狂風驟雨般的挑戰。
那麼,面對來自西北方向的滾滾狼煙,唐高祖李淵究竟該如何應對,唐王朝該如何應對?他(它們又是如何鞏固李唐王朝的大後方,保衛來之不易的關中地區呢?在隋末唐初的西北大地上,又曾經上演了怎樣的金戈鐵馬?
武德元年(618年,這一年,對於中國歷史,以及李唐王朝而言,都是極不尋常的一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十月,洛陽北邙山之戰,因為李密輕敵冒進,致使十萬瓦崗軍主力,被王世充兩萬兵馬擊潰。走投無路之下,李密被迫率領兩萬殘兵,西入關中,投奔唐王朝。
李密率部投唐,直接宣告了瓦崗軍集團的終結,這個曾經叱吒風雲,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軍事集團,徹底退出了隋末唐初的歷史舞臺。伴隨著瓦崗軍的覆滅,李密的投唐,天下大勢重新發生了鉅變。在消滅瓦崗軍後,王世充佔據了整個河南地區。所以,李唐王朝在中原所面臨的對手,從瓦崗軍集團,變成了剛剛崛起的王世充集團。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立國還不到兩年的李唐王朝,就遇到了自開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危機。這次軍事危機,甚至一度讓唐王朝面臨亡國的危險,一度面臨著立國不到一年,就宣告結束的考驗。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唐王朝以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頂住了各種軍事壓力。前線唐軍將士,在大唐“軍神”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終於力克強敵。剛剛立國的李唐王朝,徹底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將隴西、河西兩大地區,納入大唐王朝的版圖,為唐軍東征中原掃清了後顧之憂,化解了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危機。
那麼,這場來自西北的軍事危機,究竟如何發生的呢?唐王朝在此次西北戰事中,又遇到了哪些坎坷與挫折呢?這個新生的帝國,最終又是如何渡過了這次危機,成功實現了平定天下的第一步戰略?
唐王朝的此次軍事危機,當然是來自西北地區的割據勢力,對李唐王朝發起的挑戰。主要是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勢力:隴西薛舉父子、河西李軌。這兩大割據勢力,堪稱是西北地區不相上下的兩大霸主,是唐王朝在西北最強悍的兩股勁敵。這兩股割據勢力,在唐朝建立之初,都對唐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薛舉的西秦政權。
就威脅性而言,還是薛舉的西秦政權,對於李唐王朝的威脅更大。唐朝與西秦的戰爭發生於武德元年(618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唐王朝消滅了西秦政權,將隴西地區納入大唐版圖。而唐朝與河西李軌政權的戰爭,則是發生在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一舉收復了水草豐茂的河西之地,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關於李唐與西秦的較量,我們放到後面再說,暫且不表。先來說一說,唐王朝與河西李軌政權之間的爭鬥。面對佔據著水草豐茂,盛產軍馬的河西走廊的李軌政權,唐高祖李淵究竟會如何對付這個實力不容小覷的對手?
為什麼唐高祖李淵如此重視河西之地呢?這是因為,河西地區的戰略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部,是中原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區物產富饒,水草豐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唐代詩人元稹在詩中,就曾經這樣描述河西地區的富饒: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地。
葡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
從古至今,河西地區的戰略位置,便尤為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西漢的時候,中原王朝就對河西之地,非常重視。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三次出征河西,發起了著名的“河西之戰”。霍去病三徵河西,消滅、收降河西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眾十餘萬人馬,從匈奴手中收復河西之地。
三次“河西之戰”的勝利,為日後漢軍在“漠北之戰”中重創匈奴單于、左賢王部主力,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河西之戰”後,漢武帝以此為基礎,在當地設定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
對於戰略位置如此重要的河西之地,唐高祖李淵也是望穿秋水。如果可以將河西併入唐朝版圖,不僅可以讓大唐獲得開疆拓土的功績,還能讓唐王朝擁有一個廣袤的大後方。另外,河西盛產軍馬、良馬,唐朝如果收復了河西。那麼,在以後的統一戰爭中,必然可以為唐軍將士,提供大量的良種戰馬。
因此,唐朝建立不久,李淵便將目標鎖定在了廣袤、富饒的河西之地,開始制定收復河西的作戰計劃。然而,唐王朝想要收復河西,勢必要和河西的李軌政權,發生激烈的角逐。於是,李唐與涼國在河西的較量,拉開了序幕。那麼,李唐王朝是如何與李軌建立的涼國政權,展開精彩、激烈的河西爭奪戰?
首先,就有必要介紹一下,河西涼國政權的建立者——李軌,究竟是何許人也?所謂時勢造英雄,隋末亂世,造就了不少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薛舉、蕭銑,都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亂世英雄。雖然,這其中的有些人,曇花一現,只留下了瞬間的光輝。但是,他們曾經畢竟創下過一番霸業。
而李軌此人,也正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亂世英雄。那麼,作為隋末群雄的一員,李軌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為什麼李軌可以佔據兵家必爭之地的——河西地區,能夠在群雄並起的隋末亂世,佔有一席之地?
與西秦霸王薛舉一樣,李軌也是隋末亂世中的一位西北霸主。薛舉崛起於隴西,西秦鐵騎席捲隴西;李軌則起家於河西,篳路藍縷,盡收河西之地。因此,李軌與薛舉,是隋末崛起於西北的兩大梟雄。
同樣,李軌的崛起之路,也與隋末大多數草莽群雄一樣。起於微末,在亂世中抓住機遇,趁勢而起,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最終,李軌憑藉著自身的實力,囊括了河西之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河西霸主。
李軌,字處則,河西武威人,史籍記載說他是“涼州姑臧人”。所以,李軌是土生土長的河西人士。李軌自幼便生在一個富戶人家,家裡比較有錢,財大氣粗。但是,在李軌的身上,卻一點兒沒有富家子弟的紈絝習氣。根據《新唐書·李軌傳》的記載:
略知書,有智辯。家以財雄邊,好賙人急,鄉黨稱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李軌年輕的時候,讀過一些書,頗有智辯之才,口才相當了得。再加上他家是當地有名的富戶,可是,李軌卻不是一個吝嗇的守財奴。他經常是樂善好施,仗義疏財,救濟貧困人家。因此,李軌在鄉里鄉親的口碑,還算不錯。
說起來,李軌最初的身份,與薛舉還頗為類似,都是出身行伍的軍人。大業末年,李軌擔任隋朝的武威鷹揚府司馬,只是一個普通的中低階軍官。然而,李軌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一清二楚。他明白,隋朝現在已經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各地狼煙四起。在這樣一個亂世中,胸懷大志的李軌,自然也有一顆圖謀霸業的雄心。他想趁著天下大亂之際,等待時機,拔地而起,成就一番大業。
終於,李軌所等待的機遇來臨了。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薛舉、薛仁杲父子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地奪取了金城郡的軍政大權。李軌明白,以薛舉的能力,必然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橫掃隴西。一旦薛舉佔據隴西之後,這位西秦霸王下一步進攻的目標,肯定是與隴西接壤的河西地區。
面對日益崛起的薛舉父子,一直盤踞在河西的李軌,此時也開始打起了小九九。薛舉坐大,西秦鐵騎橫掃隴西,勢不可擋。李軌在這個時候,也要早做打算。不說圖謀霸業,最起碼,薛舉進攻河西的時候,至少可以有自保的能力。在薛舉起事金城郡,攻略隴西不久後,李軌便想在河西掀起一場風浪。
於是,李軌即與同郡的曹珍、關謹、梁碩、李贇、安修仁五人,一起密謀商議,分析眼下的局勢:
薛舉殘暴,必來侵擾,郡官庸怯,無以御之。今宜同心勠力,保據河右,以觀天下之事,豈可束手於人,妻子分散! 《舊唐書·李軌傳》
針對李軌的提議,在場的五人一致表示贊同,開始密謀在河西舉兵起義的事宜。只不過,既然要舉兵,就必須要有一個領頭羊。後來,“江都兵變”的時候,驍果將領司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是因為推舉了蠢材宇文化及為領袖,才致使十萬驍果軍,最終覆滅於李密、竇建德的夾擊之下。
因此,挑選舉義的領袖,至關重要。然而此時,這幾個鄉黨卻突然謙讓了起來,互相推辭。要麼說自己資歷尚淺,要麼說自己才德不足,反正就是推來推去。最終,還是這五人當中的曹珍,舉出了當時社會上流傳的“李氏當王”的讖語,極力推舉李軌來擔任河西舉兵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