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是一個天下大亂,英雄拔劍而起的風雲時代,瓦崗軍無可厚非,是這其中的佼佼者。這支軍隊,崛起於河南,曾經就是一支普通的,佔山為王的土匪武裝,可是,卻一步步成為了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義軍。
儘管如此,叱吒風雲一時的瓦崗軍,卻最終猶如一顆流星,劃過了隋唐時代的天空。這樣一股無比強悍的軍事武裝,曾經幾乎就要問鼎天下,甚至一度兵臨洛陽城下,與東都洛陽僅差一步之遙。可惜,世事難料,洛陽,卻成了三十萬瓦崗軍的墳場。瓦崗軍,最終只能悄無聲息地退出了隋末唐初的歷史舞臺。
可以說,瓦崗軍的興衰榮辱,與李密是緊密聯絡在了一起。李密一手締造了瓦崗軍的強盛,卻也一手將瓦崗軍帶入了無底深淵。那麼,雄才偉略的英雄盟主李密,是如何遭遇了人生事業的“滑鐵盧”呢?洛陽城下,究竟經歷了哪些驚心動魄的曲折?握有三十萬瓦崗軍的李密,為什麼會敗於曾經的手下敗將王世充之手呢?
前文說過,義寧二年(618年四月,宇文化及率領十萬驍果叛軍,從江都呼嘯而來,踏上了西歸長安的返鄉之路。因為宇文化及的攪局,使得洛陽城下的敵我局勢,發生了驚人的改變。
宇文化及一路北上,十萬驍果,漸漸逼近東都洛陽。當時,李密正率領三十萬瓦崗軍,圍攻洛陽。但是,由於宇文化及的橫插一槓子。皇泰主楊侗與李密之間,敵友變幻,從原來你死我活的敵人,變成了生死與共的盟友。李密和皇泰主楊侗握手言和,槍口一致對外,共同對付宇文化及。
李密向皇泰主稱臣,表示願意與洛陽方面結盟。皇泰主當即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讓李密全權負責攻打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洛陽的冊封,與皇泰主確立同盟關係。於是,李密率領瓦崗軍,全力阻擊宇文化及的十萬驍果。
昏庸無能的宇文化及,豈是李密的對手?幾個回合下來,屢戰屢敗。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打得只剩下兩萬殘兵敗將,宇文化及被迫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之後,宇文化及被河北竇建德擒殺,驍果覆滅。
先前,李密、皇泰主之所以會握手言和,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宇文化及。這段時期,李密和洛陽方面,保持了相對短暫的和平相處。所以,這段時期,是李密、洛陽之間的“蜜月期”。
然而,伴隨著宇文化及的失敗,李密和皇泰主的“蜜月期”,也到達了終點,雙方的盟友關係到此終止。李密和洛陽的軍事統帥王世充,再次對戰於洛陽城下。洛陽城下最後的決戰,是在所難免了。
實際上,自從打敗宇文化及之後,李密就已經單方面撕毀盟約。他明白,擊敗了宇文化及,與洛陽所謂的盟友關係,便已經名存實亡了。所以,趕走了宇文化及,李密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整頓兵馬,厲兵秣馬,即將要對洛陽發起總攻。李密已經沒有選擇了,只剩下攻下洛陽這一條路了。
同樣,洛陽方面也不是瞎子。皇泰主楊侗雖然年少,卻天資聰慧。這位年輕的皇帝心如明鏡,他知道,自己和李密終有一戰。因此,在宇文化及退出洛陽後,洛陽方面也在加強戰備,嚴防死守,隨時應對李密的大舉進攻。
就在李密為總攻洛陽,緊鑼密鼓地準備之時,洛陽城中卻出事了。大敵當前,洛陽朝堂中,風雲詭譎,發生了嚴重的內訌,自己人和自己人反倒打了起來,同室操戈,甚至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流血事件。這場流血事件,其最後的結果就是,王世充掌握了洛陽的軍政大權,皇泰主楊侗淪為了王世充的傀儡,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大敵當前,李密即將總攻洛陽。洛陽百官,理應一致迎戰,為什麼反倒發生內訌呢?其實,洛陽城中的內訌,是洛陽文武大臣之間矛盾的直接體現;另外,這也是王世充醞釀已久,精心策劃的一起陰謀。
其實,這還是與李密稱臣有關。
因為宇文化及逼近洛陽,洛陽方面為了對抗宇文化及的十萬驍果,主動和李密化敵為友。李密也遣使與洛陽取得聯絡,皇泰主楊侗立即對李密加官進爵,讓他全權負責與宇文化及的作戰。李密在這段時期,也確實盡到了一個做臣子的本分。每次只要打了勝仗,李密都會第一時間,向皇泰主報捷。應該說,在這一時期,李密和洛陽的關係,還是比較和諧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李密已經圍攻洛陽整整一年了。洛陽方面,屢戰屢敗,連吃敗仗,而且城中糧食也即將耗盡了。如果不是宇文化及來了,估計洛陽離城破也用不了幾天。可是,宇文化及一來,李密居然向洛陽稱臣了。曾經的敵人,竟然成了自己的臣子,這對於皇泰主來說,簡直就是意外之喜。
皇泰主非常高興,那麼,洛陽朝堂的其它大臣的表現又是怎樣呢?對於李密稱臣一事,大臣中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這兩種不同的表現,主要來自於文臣、武將的態度,對於此事,文臣、武將產生嚴重的矛盾。
文臣的看法,自然與皇泰主的看法一樣。當初,與李密聯盟,正是文臣中的代表人物元文都、盧楚所提出的。元文都和盧楚,是皇泰主楊侗即位之初,分封的“七貴”之一,共同擔任內史令。
元文都最初的想法是,假借李密之手,消滅宇文化及,同時又能消耗李密的軍事實力,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他的這個構想,果然奏效了。宇文化及敗亡了,而李密也因此元氣大傷。所以,元文都開始有些飄飄然了,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元文都終日置酒慶祝,好不快哉:
元文都喜於和解,謂天下可定,於上東門置酒作樂,自段達已下皆起舞。
問題是,元文都痛快了,有人卻不痛快了,誰不痛快呢?自然是與文臣對立的武將,這其中的代表,當然是長期與李密作戰的軍事統帥——王世充。王世充此時對元文都非常不滿,同時,他的狼子野心也在不斷顯露。
王世充前文提過,原本是江都通守,負責在江南一帶鎮壓農民起義。後來,因為李密圍攻洛陽,東都告急,隋煬帝不得不派遣他率領五萬江淮兵,馳援東都洛陽。王世充到了洛陽後,便一直與李密作戰,皇泰主也十分倚重他。
不過,王世充在與李密作戰的過程中,經常是勝少敗多。尤其是洛口一戰,主力損失殆盡,敗得一塌塗地。但是,皇泰主並未追究其戰敗之責。畢竟洛陽城中,王世充是為數不多的會領兵打仗的武將。
皇泰主即位之初,分封“七貴”,王世充位列“七貴”之首,官拜納言,封鄭國公。王世充不是等閒之輩,他的心中也是有著稱霸天下的野心。他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生出了取代隋室之心。打敗瓦崗軍,能夠讓王世充揚名立萬,為取代隋朝統治,定鼎東都洛陽贏得足夠的分量。
可是,元文都提出與李密聯盟,卻給王世充兜頭潑了一盆冷水。皇泰主與李密結盟,不僅讓李密身居多個軍政要職,又允許李密入朝輔政。王世充和李密,那可是生死勁敵。一旦李密入朝輔政,還會有王世充的立足之地嗎?因此,王世充恨透了元文都,他經常對起居侍郎崔長文抱怨道:“朝廷官爵,乃以與賊,其志欲何為邪!”
王世充不滿元文都,同樣,元文都也猜忌王世充。王世充領兵多年,手握兵權,元文都時常擔心他心懷異志。自從宇文化及兵逼洛陽之後,元文都的這種擔心更重了,他懷疑王世充與宇文化及相互勾結,顛覆洛陽局勢。正因如此,兩個人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只不過沒有當眾撕破臉,還保留著面子上的一絲客氣。
瓦崗軍兵臨城下,大戰一觸即發。可是,洛陽朝堂之上,將相失和,互相猜忌。這已經為搖搖欲墜的東都局勢,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一場血雨腥風,刀光劍影,即將席捲東都洛陽。
無論如何,王世充也要阻止李密入朝輔政。如何阻止李密入朝輔政呢?半路截殺,那樣只會顯得王世充太蠢了,也太過露骨。阻止李密入朝輔政,只有讓他無法進入洛陽。因此,王世充決定在洛陽城掀起一番腥風血雨,掌控洛陽政局,除掉元文都等對立派,由自己說了算。到時候,李密一見洛陽局勢突變,肯定會知難而退,自行返回瓦崗軍。那樣,他只能和自己在洛陽城下決戰。
可是,元文都畢竟官拜內史令,是堂堂的當朝宰相,除掉他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王世充不是一般人,他當初能將三萬義軍全部坑殺,足見其心狠手辣。因此,除掉元文都,王世充當然不會採取正常手段,他要採取一種非正常手段,解決問題。王世充想到了一個迅捷的方式:兵變!
洛陽與李密化敵為友,不僅是王世充不滿,幾乎所有的武將,都大為不滿。於是,王世充便利用武將的不滿情緒,在軍隊中大肆煽風點火。王世充攛掇自己麾下的不少將領,對他們說:
文都之輩,刀筆吏耳,吾觀其勢,必為李密所擒。且吾軍人每與密戰,殺其父兄子弟,前後已多,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 《舊唐書·王世充傳》
王世充的意思是,元文都這群人,純粹就是刀筆吏,肯定不是李密的對手。更何況,咱們和李密打了這麼多的仗,他們有多少父兄子弟,是死在李密手上。一旦李密進了洛陽城,還能有咱們好果子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