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起,唐王朝十年的統一戰爭,是金戈鐵馬的十年,也是篳路藍縷的十年。可以說,盛唐的煌煌偉業,大唐帝國的基本輪廓,都是無數唐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沒有這些大唐將士的拋頭顱,灑熱血,唐王朝統一天下,也許不止十年。
在這十年之中,新生的李唐王朝,曾經歷經無數的坎坷與挫折。譬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李唐在與西秦薛氏父子的對決,便能看出,唐朝建國之初,統一天下之路的艱難不易。
首先,當時,唐朝剛剛建國還不到一年,在眾多隋末割據群雄中,實力並不算雄厚。因此,立國僅僅兩個月,李唐王朝就遇到了一次非常嚴重的軍事危機,遇到了來自西秦薛氏父子的攻擊。
薛舉、薛仁杲父子,確實是唐朝所碰到最強悍的兩個勁敵。薛氏父子二人,都曾經使得唐王朝遭遇重創。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舉,率先向唐王朝發起了挑戰,進犯唐朝西北重鎮——涇州。對於薛舉的入侵行徑,唐高祖李淵以秦王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率領四萬唐軍主力,抗擊薛舉。李唐與西秦的第一次戰場對決,就此拉開了序幕。
當然,這場戰役的結果,前文已經有所介紹。由於李世民罹患瘧疾,不能指揮作戰,而劉文靜、殷開山擅自違背軍令,貿然出擊,唐軍疏於佈防;最終,淺水原之戰,致使三萬唐軍埋骨他鄉,唐朝在與西秦的第一次對決中,以慘敗告終。
唐軍在淺水原慘敗,使得唐王朝的西北防線,出現了一個嚴重的缺口。所以,淺水原之戰過後的兩月間,也就是武德元年(618年的八月至九月,薛仁杲率領西秦軍隊,對唐王朝的西北邊鎮,進行秋風掃落葉式的進攻。
客觀來講,雖然薛仁杲進攻西北,未能達到他的目的。但是,唐王朝方面的損失,也是相當巨大。劉感等重要邊將,兵敗身死,常達被俘,涇州的形勢,已經到了獨木難支的地步。只要薛仁杲加大攻城力度,涇州城破,不過是早晚的事情罷了。因此,薛氏父子,確實讓唐朝受到了頗為嚴重的威脅。
然而,好運氣不會一直存在,薛仁杲的好運氣,最終還是到頭了。前文說過,薛仁杲在西北戰場的接連勝利,可那只是戰術上的勝利,並未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將近一個月的軍事行動,薛仁杲始終沒有攻下涇州,自始至終,只能徘徊於涇州一帶,陷入了進不得進,退不得退的困境。
不光如此,因為唐朝西北邊軍的奮力阻擊,有效地遲滯了西秦軍隊的推進速度,將薛仁杲牢牢地牽制在了涇州,使其深陷戰爭泥潭。同時,劉感、常達等人的奮力抵抗,也為李世民主力大軍的到來,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所謂否極泰來,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利的軍事挫折後,李唐王朝終於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開始迎來了西北戰事的轉折期。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如期到達了高墌,標誌著西北戰局即將發生逆轉。
前文說過,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淺水原之戰一個月後,薛舉暴病而亡。因為薛舉突然猝死,西秦進攻長安的計劃,只能暫時擱置。這樣,使得唐王朝有了得以喘息之機,李唐則抓住這短暫的時機,儘快恢復元氣,加強軍力。
於是,唐高祖李淵趁著薛舉病亡,薛仁杲新立,西秦政局不穩之際,薛仁杲還沒有發起攻擊之前,及時加強西北邊防,防備西秦入侵。因此,是年八月,唐高祖再次任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領唐軍,發起第二次西征,抗擊薛仁杲。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二度掛帥,目的有兩個:
其一,委任李世民第二次掛帥西征,希望李世民以主帥身份,穩定西北局勢,加強西北的邊防戰備。在薛仁杲大軍來襲之前,處理好因淺水原之敗的西北亂局,做好與西秦決戰的戰前準備。
其二,李世民二度領軍西征,抗擊薛仁杲,一方面,是為了將西秦大軍阻隔在高墌一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戰機,與薛仁杲主力進行決戰,進而一舉平定西秦,收復隴西。所以,這才是李淵的最終目標。
那麼,李世民到底有沒有辜負父親李淵的期望呢?此時,老對手薛舉已經死了,面對薛仁杲這個新對手,李世民又該如何應對?最終,李世民又是如何率領唐軍將士,一舉打敗薛仁杲,畢其功於一役,為大唐收復隴西地區?
李世民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再度被拜為元帥,率領唐軍主力,進行第二次西征薛仁杲的軍事行動。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行軍,十一月份,李世民率領的唐軍主力部隊,終於順利抵達至高墌外圍。
可以這樣講,劉感、常達的奮力抵抗,為李世民開啟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局面。經過一個月的拉鋸戰,薛仁杲的軍事實力,被消耗得也差不多了。所以,接下來,這場戲的主角,便是秦王李世民了。在此之後的西北戰場上,完全就是,李世民和薛仁杲,李唐軍隊與西秦軍隊的正面對決。
事實上,李世民、薛仁杲二人,算是冤家對頭,兩個人曾經在戰場上正面較量過。當初,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的“扶風之戰”,李世民與薛仁杲第一次在戰場上交手,結果,薛仁杲敗給了李世民,損兵一萬餘人。機緣巧合,繼“扶風之戰”後,李世民、薛仁杲再一次在戰場上狹路相逢。
按道理,薛仁杲曾經是李世民的手下敗將,李世民對付他,想必是輕車熟路,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可是,事情卻並不是這樣簡單。儘管,李世民曾經在戰場上擊敗過薛仁杲,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小覷過這個對手,從未產生過輕敵之心。因為,李世民始終沒有忘記,幾個月前淺水原之敗的前車之鑑。
在李世民看來,薛仁杲今非昔比。透過他在西北的攻戰,不難看出,此人用兵奇詭,不亞於其父薛舉。甚至,薛仁杲要比他老子薛舉,更難對付。對於這樣一個狡猾的勁敵,身經百戰的李世民,自然不能掉以輕心,反而要高度重視;同時,李世民也要拿出一個周密、妥善的戰略計劃,迎戰薛仁杲的大軍。
薛仁杲不是個軟柿子,對付他,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那麼,李世民究竟如何對付薛仁杲這個難纏的強敵呢?這一次,李世民決定故技重施,繼續採取上次“淺水原之戰”中沒能實施的戰術:疲敵之計。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淺水原之戰”,唐軍的失敗,並不是李世民戰術方針上的失誤,而是劉文靜、殷開山沒有很好地貫徹下去,不遵軍令,擅自出擊。如果當時可以穩紮穩打,堅決貫徹執行李世民的方略,或許,唐王朝也就不用進行第二次西征了,在那個時候,便能解決西秦問題。
因而,自始至終,李世民都認為,自己的疲敵之計,切實可行。並且,李世民此刻,也敏銳地察覺出了,西秦內部早已是外強中乾。由於之前一個月的消耗戰,薛仁杲的軍力,受到了嚴重的損耗,強弩之末,勉強支撐。同時,又由於薛仁杲本人霸道、強橫的性格,使得西秦政權內部人心惶惶,不少將領對他頗為不滿。
這樣的情況,正好有利於李世民實施疲敵之計。按照李世民的計劃,薛仁杲強弩之末,軍力大損,只要唐軍此時能夠沉住氣,徹底消耗掉西秦軍隊僅存的銳氣;等到西秦軍隊完全失去戰力,唐軍在大舉出擊,一定可以出奇制勝,大破薛仁杲。更何況,吃一塹,長一智。有了淺水原之敗的教訓,李世民在接下來的用兵中,更會小心謹慎,不會犯一點輕敵冒進的失誤。
十一月初,李世民率領唐軍,抵達至高墌一帶後,便開始實施自己的疲敵之計。於是,李世民向唐軍各部下令,在高墌外圍修築壁壘,構建防禦工事,擺出了一副要和薛仁杲打持久戰的陣勢。但是,李世民秉承一個原則,無論西秦軍隊如何挑釁,唐軍將士都不能出營迎敵,更不能擅自出擊,都應該堅守不出。
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這個疲敵之計,確實直擊薛仁杲的軟肋,他將薛仁杲的短板吃得透透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時,薛仁杲擁兵十餘萬,單論兵力數量,西秦軍隊要遠遠勝過唐軍。但是,西秦軍隊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短板:糧草不濟。軍中極度缺糧,支撐不了太長時間。
正是因為這個缺陷,薛仁杲當初才會那樣瘋狂地掃蕩西北,目的就是要以戰養戰,彌補缺乏糧草的不足。因此,現在的薛仁杲,急於速戰,十分迫切地想要與唐軍主力決戰,儘快了結西北戰事。
可惜的是,薛仁杲的對手是李世民。李世民不愧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這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軍事統帥。李世民早就摸清了薛仁杲的底線,察覺出了他的短板,既然西秦軍中極度缺糧,而薛仁杲又速戰心切;自己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堅守壁壘,拒不出戰。李世民如此用兵,目的就是要消磨掉薛仁杲最後的銳氣,使得西秦軍徹底喪失鬥志。
果然,李世民的疲敵之計,當真奏效了,薛仁杲慌了。面對李世民堅守不出的戰術,薛仁杲顯然有些坐不住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薛仁杲根本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繼續與唐軍耗下去。
首先,西秦軍中糧草告急;其次,經過在西北一個月的苦戰,薛仁杲軍力大有消耗,逐漸呈現出了力不從心之勢,軍心、士氣大不如前。故而,再這樣耗下去,西秦軍隊恐怕會不戰自敗。
為了擺脫目前相持不下的僵局,薛仁杲打算要主動採取措施,引誘唐軍出營,然後與其決戰,圍而殲之。於是,薛仁杲派遣西秦大將宗羅睺,率領一部兵馬,誘使唐軍出戰。宗羅睺率領軍隊,在唐軍大營前反覆挑戰,企圖迫使唐軍出營作戰。
然而,李世民這一次是鐵了心,要和薛仁杲打持久戰。所以,無論宗羅睺如何叫罵挑釁,李世民始終不為所動,堅守壁壘,就是不出營與西秦軍隊決戰。可以說,西秦軍隊的激將法,在李世民這裡,根本不好使,只能是白費功夫。
可問題是,西秦軍隊不斷在營外挑戰,唐軍中的不少將領,有些按捺不住了。這些將領,大多都是追隨李世民,經歷過“淺水原之戰”的唐軍主將。淺水原之戰的慘敗,讓這些人心中一直憋著一股勁,一心要洗雪戰敗之恥。對於宗羅睺的數次挑釁,這些唐軍將領,不免躁動起來,紛紛向秦王請戰,希望可以和西秦軍決一死戰。
這個時候,身為主帥的李世民,保持了一個軍事家絕對的理智。看到麾下將領的紛紛請纓,李世民沒有頭腦發熱,意氣用事,而是依舊按照原來的方略,堅守不出。不過,為了安撫情緒亢奮的諸將,李世民冷靜地向他們分析敵我雙方的軍情,向眾將闡述出,自己為什麼堅守不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