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章 平定薛秦(2)——畢其功於一役

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恃勝而驕,有輕我心,宜閉壘以待之。彼驕我奮,可一戰而克也。&nbsp《資治通鑑》

這番對敵我雙方軍情的分析,還是非常到位的。在李世民看來,自從“淺水原之戰”後,薛仁杲不免產生驕狂之心,對唐軍自然產生了輕敵心理。而唐軍剛剛新敗,士氣正是沮喪之時,此時與西秦決戰,勝算並不大。不妨可以利用薛仁杲的輕敵之心,消耗西秦軍的銳氣。等到西秦軍隊士卒疲憊,再發起總攻,一戰便能克成大業。

在這種態勢下,李世民是不可能主動出營作戰,而是繼續採取疲敵之計。由於汲取了上次的戰敗的教訓,這一次,李世民對於軍令的執行,規定更是非常嚴格。出於對敵作戰的考慮,李世民在堅守大營期間,給全軍將士下了一道嚴厲的軍令——“敢言戰者斬!”這無疑向全軍上下釋放了一個訊號:不得擅自出擊。

上一次的“淺水原之戰”,正是由於劉文靜、殷開山擅自出擊,才致使唐軍大敗。所以,這一次,唐軍諸將學乖了。在李世民下達軍令之後,各部都嚴格遵行秦王教令,絕不擅自違背軍令。

穩定好唐軍內部,使得唐軍各部統一指揮後,李世民正式實施他的疲敵戰術,與薛仁杲打起了持久戰。要說起來,李世民還真沉得住氣,薛仁杲多次挑釁,他都不驕不躁,沉著冷靜,堅守不出。根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

太宗又為元帥以擊仁杲,相持於折墌城,深溝高壘者六十餘日。賊眾十餘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太宗按甲以挫之。

無論是秦王李世民,還是唐軍眾將,他們都明白,現在和西秦軍比拼的就是耐心,誰能撐到最後,誰就是最後的勝者。李世民非常清楚,薛仁杲打不起消耗戰,他想要迫切地速戰速決。正因如此,李世民才充分利用這一點,揚長避短,採取堅壁清野,養精蓄銳的戰術,和西秦開始拉鋸戰。

就這樣,在李世民的部署下,唐軍主力與十萬西秦大軍,開始在高墌互相對峙起來。並且,唐軍在高墌外圍深溝高壘,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嚴陣以待。在此期間,薛仁杲多次派兵前來襲擾,以期引誘唐軍出戰。

然而,對於薛仁杲的多次挑戰,李世民還是奉行先前的戰術,堅守不出,以防禦為主。面對西秦軍來襲,只是將其擊退,卻從不主動出擊。如此一來二去,互相攻守,兩軍一直相持了六十多天。

雖然,薛仁杲驍勇善戰,極善用兵,但是,遇上李世民滴水不漏的部署,薛仁杲也是無計可施。李世民堅壁清野,與西秦軍打起了消耗戰。如此下去,一天兩天,薛仁杲還能勉強支撐。可是,這仗如果無期限地打下去,西秦遲早會撐不住的。終於,在李世民堅壁清野的疲敵戰術下,薛仁杲果然沒有撐住。

怎麼回事呢?原來,李唐、西秦雙方兩軍,在高墌相持了六十多天,曠日持久。很快,西秦軍中,糧草耗盡,徹底陷入了補給斷絕的軍事困境。前文早就介紹過,西秦軍隊本就極度匱乏糧草,所以才要迫切地尋求速戰。李世民正是抓住薛仁杲這一缺陷,才大膽的實施疲敵之計,消耗西秦軍的糧草、軍力。如今,西秦軍隊糧草殆盡,李世民的戰略目的,也就達到了。

糧草耗盡,也就象徵著薛仁杲的軍心,開始逐漸瓦解,西秦軍內部分裂趨勢已現。由於軍糧斷絕,西秦軍隊中的不少將領、部眾,紛紛向李世民投降,歸順唐軍。比如,薛仁杲麾下的重要將領牟君才、梁胡郎,帶領所部人馬,也來投靠李世民。可以說,這種情況,在西秦軍中形成了連鎖反應,成批成批的人向唐軍投降。

西秦軍隊中,不斷有人前來投降,李世民明白,薛仁杲已經是風中殘燭,窮途末路,薛氏集團內部,此時也已分崩離析。故而,身為唐軍主帥的李世民認為,與薛仁杲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唐軍可以大舉反擊了。因此,李世民開始調兵遣將,進行兵力分配,準備對薛仁杲發起反攻。

在西秦軍隊中不少將領、部眾前來投誠之時,李世民就已經打算主動出擊,和薛仁杲主力決戰。當時,李世民對唐軍眾將說道:“彼氣衰矣,吾當取之。”意思是,西秦軍計程車氣已經衰弱到了極點,此時出擊,定能大獲全勝。

經過一番商議,李世民與諸將一致拍板決定,與薛仁杲進行決戰,爭取一戰平定西北戰事。可是,決戰薛仁杲,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說薛仁杲此時山窮水盡,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薛仁杲畢竟手上還有十萬大軍,人數上少佔有絕對優勢,要遠遠多於唐軍數量。

那麼,李世民是如何對付數倍於己的西秦大軍?這一次,李世民制定了一個周全的作戰計劃。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採取的是堅壁清野的疲敵之計,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在這個戰略目的達成之後,李世民立即改變戰術。這個新戰術,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誘敵。也就是說,將西秦主力引誘到預設的埋伏地點,再一舉殲滅。

如何誘敵?李世民派遣行軍總管梁實,率領本部兵馬,出營誘敵。梁實接到秦王將令後,立刻率部開拔,將營寨挪至淺水原,在淺水原一帶安營紮寨。淺水原,正是數月以前,唐軍折戟兵敗之地。當初,唐軍兵敗淺水原;如今,李世民為了打敗薛仁杲,將設伏地點依舊選在了淺水原。

李世民將梁實兵馬擺在淺水原,就是要吸引薛仁杲主力前來,然後甕中捉鱉,圍而殲之。果然,李世民預想得不錯,這一招誘敵之計,真的起到了重大作用。不久,西秦軍隊的主力,走進了唐軍的包圍圈,來到了淺水原。

唐軍駐兵淺水原,負責進攻唐軍大營的西秦大將宗羅睺,大喜過望。先前,薛仁杲命宗羅睺率軍,引誘唐軍出戰。可是,無論宗羅睺怎麼挑釁,李世民始終拒不出戰。現在,唐軍主動移兵淺水原,宗羅睺求之不得。他並不知道,這正是李世民設的一個圈套,這是他的誘敵深入之計。

估計,宗羅睺此時的心態,與薛仁杲一樣。他不想再和唐軍繼續耗下去,急於速戰速決,也顧不上是不是圈套了。由此可見,此時此刻,西秦上到皇帝,下到高階將領,都已經方寸大亂,表現得很不理智了。

在這種不理智心態的驅使下,宗羅睺決定主動進攻唐軍。於是,宗羅睺親率主力精銳,向梁實所部發起了猛攻。面對西秦軍的瘋狂攻擊,梁實據險而守,憑藉有利的地形,奮力抵抗。

但是,確切地講,這一仗打得異常艱苦。因為唐軍駐紮的淺水原,地勢過高,營中沒有水源,唐軍將士一連好幾天都無法飲水。儘管條件如此艱苦,梁實卻依然死戰不退,拼命擋住宗羅睺的進攻。

過了好幾天,宗羅睺連續攻了好幾次,結果均毫無進展;反而,他手下計程車卒,疲憊不堪,逐漸喪失了鬥志。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覺得,可以開始全線發起反攻了,對諸將說道:“可以戰矣!”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親率唐軍主力部隊,全線出擊,向淺水原進軍。首先,李世民派遣右武候大將軍龐玉,帶領前鋒兵馬,率先陳兵於淺水原。之所以讓龐玉先行陳兵淺水原,李世民有兩層方面的考慮。第一,龐玉率軍側擊宗羅睺主力,試圖減輕梁實所部的正面壓力;第二,龐玉率先出擊,也是要死死吸引住西秦主力,為唐軍大部隊的最後出擊,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龐玉率領唐軍前鋒,突然從側翼進攻西秦主力。宗羅睺不得不調轉槍口,暫時放棄進攻梁實所部,轉而攻打龐玉。於是乎,龐玉與宗羅睺的雙方兵馬,展開了一場血戰,戰況極其慘烈。由於龐玉勢單力孤,兵力不多,逐漸處於下風,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千鈞一髮之際,李世民率領的主力大軍,及時到達戰場。

在龐玉率軍與宗羅睺激戰正酣,不分上下之時,李世民率領唐軍騎兵主力,突然出現在淺水原以北的高地上。只見,秦王李世民一聲令下,唐軍鐵騎撼天動地,直刺西秦主力而來。沒有辦法,宗羅睺只得又指揮軍隊,迎擊李世民的主力大軍。

此時,唐軍騎兵在李世民的率領下,猶如下山猛虎,勢如破竹,殺至西秦軍隊的方陣。李唐、西秦雙方兩支軍隊,在淺水原又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廝殺。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當時場面尤為激烈:

世民帥驍騎數十先陷陳,唐兵表裡奮擊,呼聲動地,羅睺士卒大潰,斬首數千級。

秦王李世民,作為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身先士卒,親自率領數十名騎兵,衝入敵陣當中。由於李世民的一馬當先,唐軍士氣高漲,分別從四面八方衝殺出來,攻擊西秦主力軍陣,頓時殺聲震天。唐軍的猛烈進攻,將西秦軍的方陣衝得七零八落。宗羅睺也終於招架不住,全軍潰敗。唐軍趁勢反攻,斬首數千級,西秦軍自投澗谷而死者,亦是不計其數。

宗羅睺以及西秦主力大軍,在淺水原遭遇重創,陣亡了數千人馬,只能一路向後敗退。西秦軍大敗後撤,李世民認為,這是一舉蕩平西秦的千載良機,決定乘勝追擊。因此,李世民立刻集結了兩千餘名精銳騎兵,準備一鼓作氣,直搗薛仁杲老巢,對垂死掙扎的西秦軍隊,進行雷霆一擊。

就在李世民正要率軍出發時,唐軍的重要將領,“八總管”之一的竇軌,居然攔在李世民的戰馬前,苦苦勸諫秦王李世民。竇軌希望李世民,可以暫緩追擊,先看一看敵情變化,再作定奪:

仁果猶據堅城,雖破羅,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nbsp《資治通鑑》

竇軌的意見是,雖然唐軍在淺水原大破宗羅睺,擊潰西秦軍主力,薛氏政權也是大勢已去,元氣大傷。但是,畢竟薛仁杲的根基尚在,現在又據守堅城。唐軍經過激戰,兵力消耗過大,如果強行攻城,或許會造成很大的傷亡。所以,竇軌建議,不如暫時讓部隊休整一下,按兵不動,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