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鎮守涇州的唐朝驃騎將軍劉感,便是被薛仁杲殘忍地殺害。因此,薛氏父子的手上,沾滿了唐軍將士的鮮血,與唐王朝有著血海深仇。面對這樣的國恥大恨,唐高祖無論如何都無法釋懷。平定西秦後,唐高祖李淵專門派遣特使,前往隴西軍中,向李世民傳達自己的詔命:
薛舉父子多殺我士卒,必盡誅其黨以謝冤魂。 《資治通鑑》
李淵的意思是,薛氏父子殺害了無數唐軍士卒,血債累累,不殺不足以告慰陣亡將士。因此,唐高祖李淵命令李世民,立即誅殺元兇薛仁杲,及其餘黨成員,以祭奠唐軍將士的亡靈。
父親李淵的這道詔命,無疑給李世民出了個難題。殺一個薛仁杲,倒不是什麼難事,薛仁杲生性殘暴,且心胸狹隘,在隴西素來不得人心。殺掉薛仁杲,不會引起西秦舊部太大的波動。可是,薛仁杲爪牙甚多,一旦殺了他們,必將會造成西秦降兵、降將中的不安,甚至會釀成兵變,攤上大麻煩。
要知道,李世民費盡千辛萬苦,才打敗了薛仁杲,平定西秦,又好不容易推行安撫、懷柔之策,穩定住了隴西的局勢。現在,這一刀如果真的砍了下去,所有的辛苦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很顯然,李淵在這個時候,有些意氣用事的成分。
不過,關鍵時刻,有人及時阻止了李淵的意氣用事,誰呢?李密。前文提到過,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在洛陽北邙山之戰,被王世充所部重創,十萬瓦崗軍幾乎全軍覆沒。無奈之下,李密只得率領兩萬殘兵,西入關中,投奔李唐。
李密率部投唐,唐高祖李淵非常重視,不斷派遣使者,前去慰勞。後來,李密進入長安後,李淵表面看上去,對他還是不錯的,禮遇有加,任命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所以,李密這個時候是唐朝的臣子,對於唐高祖要殺盡薛仁杲及其爪牙的決定,李密及時向高祖進諫道:
薛舉虐殺無辜,此其所以亡也,陛下何怨焉!懷服之民,不可不撫! 《資治通鑑》
聽完李密的諫言,唐高祖覺得很有道理。此時的李淵,也恢復了應有的理智,保持了一個政治家的冷靜。於是,唐高祖李淵再次下令,讓李世民處決掉主要的元兇戰犯,其餘的人全部赦免,不牽連一人。就這樣,在李家父子的通力協作下,唐王朝終於完成了平定西秦後的收尾工作。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凱旋班師,返回長安,獻捷於太廟。不久,薛仁杲以及手下主要將帥數十人,被全部斬於鬧市。至此,薛氏政權正式謝幕。
之後,唐高祖李淵開始論功行賞,大饗將士,對平定西秦的有功之臣,進行慰勞封賞。由於劉文靜、殷開山二人,此次跟隨李世民平定西秦,立有戰功,故而功過相抵。沒過幾天,劉文靜被拜為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臺左僕射;殷開山恢復爵位。並且,唐軍班師回京後,一次,李淵召見群臣,以薛氏覆亡為例,說了這樣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諸公共相翊戴以成帝業,若天下承平,可共保富貴。使王世充得志,公等豈有種乎!如薛仁果君臣,豈可不以為前鑑也! 《資治通鑑》
其實,此次平定西秦,收復隴西的首功,自然非秦王李世民莫屬。李世民是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西線一戰,如果不是李世民部署得當,堅持疲敵之計,消耗敵軍銳氣,淺水原之戰,也不會一舉擊破西秦大軍主力;同樣,如果不是李世民在大破西秦主力後,果斷出擊,兵臨折墌城下,也不會最終瓦解了西秦軍隊的鬥志,迫使薛仁杲獻城投降。
而且,在平定西秦,取得軍事上的輝煌戰績後,李世民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相反,李世民則是積極採取安撫、懷柔的政治策略,迅速穩定了戰後隴西的局勢,使得隴西地區完全臣服於大唐。所以,無論從軍事上,還是從政治上,李世民都是此次平定西秦戰爭中,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名副其實的首功。
因而,唐高祖李淵論功行賞,首先要封賞的,當然是自己這個浴血奮戰,功勳卓越的二郎。李世民凱旋迴京不久,父親李淵的封賞,隨之而來。這一次,唐高祖授予了李世民一連串的軍政要職。
由於平定隴西的赫赫軍功,唐高祖李淵加拜李世民為太尉、陝東道行臺尚書令、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鎮守長春宮,同時,“關東兵馬並受節度”。也就是說,唐王朝在關東地區的一切兵馬排程,全部歸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節制。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唐朝建立之時,李世民的政治身份是秦王、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直至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第一次率領四萬唐軍,出征抗擊薛舉時,又被加授為雍州牧。
那個時候的李世民,雖然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那時,李世民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不到二十歲的少年英雄,只是一個初生乳虎而已。所以,李世民當時僅僅是初露鋒芒,在天下群雄眼中,還不像後來那樣威名赫赫。因此,在大唐朝廷之中,李世民的地位,還並沒有特別突出。
然而,此次西線大捷,卻讓李世民奇蹟般地異軍突起。這位二十歲的秦王,用平定薛氏,收復隴西的戰績,用實打實的軍功,向父親、大唐子民,以及天下群雄,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所有人都明白,從此之後,有了李世民這樣一位不世出的“軍神戰魂”,李唐王朝一統天下的步伐,將勢不可擋!
同樣,這次平定西秦的大獲全勝,也讓李世民在大唐朝廷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透過西線大捷,李世民逐漸走到了唐王朝政治、軍事的前臺,開始一步步執掌大唐軍權,成為大唐王朝名副其實的軍事領袖。
更重要的一點,平定西秦薛氏,是李世民在唐初統一戰爭期間,親自指揮的第一場重要戰役。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也讓李世民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積攢了雄厚的政治、軍事實力。有了這樣雄厚的政治、軍事資本,李世民以及整個秦王集團,才敢於在武德後期,挑戰太子集團,與大哥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
伴隨著李世民的凱旋迴京、薛仁杲的被殺,唐王朝歷時半年平定西秦的軍事行動,終於圓滿收官。平定西秦,消滅薛氏,正式揭開了大唐王朝統一天下的序幕,李唐進軍中原,定鼎天下之勢,已經基本奠定。
在消滅西秦政權不久之後,唐王朝馬不停蹄,繼續加緊了對西北地區的用兵。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出兵消滅了河西李軌政權。至此,李唐王朝正式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從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到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新生的李唐王朝,連續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先後消滅了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政權——西秦薛氏政權、河西李軌政權。自此,隴西、河西兩大戰略要地,併入李唐版圖。歷經千難萬險,唐王朝終於統一了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實現統一,對於李唐王朝而言,意義重大。
其一,透過消滅西秦、涼國,李唐王朝成功解除了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威脅,為唐王朝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後方。從此,唐朝再無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大膽地向東擴張,與中原的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強敵,一爭高下。
其二,統一西北,使得唐王朝的疆域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充套件,也讓唐王朝的國家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武德元年(618年五月的新生政權。如今,李唐王朝坐擁關中、河東、隴西、河西、巴蜀五地,天下已得其四,國力日漸強盛。所以,大唐現在今非昔比,擁有了足夠爭奪天下的實力與資本。
當初,為了統一天下,唐高祖李淵制定了鞏固關中、東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計劃。首先,唐朝必須要穩定關中地區的安全,消滅盤踞在西北的割據勢力,從而保衛長安,解除它們對關中的軍事威脅。
現在,經過將近一年的血戰,唐朝終於統一西北,消滅了西秦、涼國兩大割據政權,成功地將隴西、河西兩地,與關中、河東連成一片。就這樣,李唐王朝順利實現了鞏固關中戰略的關鍵一步。
實現對西北地區的統一,使得唐王朝獲得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掃除了來自西北方向的後顧之憂。接下來,李唐王朝就要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軍事行動,實施鞏固關中的下一步,也是最後一步的戰略計劃。這一步的戰略計劃,那就是全力對付山西劉武周,穩定太原的軍事形勢,徹底消滅威脅長安的割據勢力。
可是,還沒等唐王朝正式與山西劉武周開戰,開啟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唐朝國內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什麼大事呢?原來,剛剛歸附李唐還不到一年的李密,突然叛唐出走,意欲脫離唐朝,東山再起。
那麼,李密為什麼會突然叛唐,這其中又隱含著哪些鮮為人知的內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身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淵,又會如何應對?李密,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最後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作為昔日一呼百應的英雄盟主,李密最終為什麼會在小陰溝裡翻了船,落得個身敗名裂,不得好死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