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老頭也不算太狠毒,這不是換了個小媳婦回來照顧大郎嗎?”
……
那些人開啟了話匣子,即使沒有霍時初這個話題中心的人物參與,也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大半天,說著說著就差把衛家的祖宗十八代都交代出來了。
說起來衛家並不是百歲村的本地人,而是百年前因為戰亂舉族搬遷過來的,那時候因為戰亂,百歲村死了很多人,衛氏一族搬來倒是彌補了人口的缺失,等到新朝建立的時候,衛氏一族也在百歲村站穩腳跟了。
到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衛氏一族已經完全融合到本地人之中了,跟本地人基本沒什麼區別。
不過據說衛氏一族祖上曾經出過大官,所以他們比較注重後代的培養,重視讀書,村裡還建了一所私塾,出過幾個童生、秀才,讀書氛圍算是比其他村子濃厚的。
衛大郎在他親孃還沒死的時候還上過兩年私塾,聽說還挺聰慧,是個讀書苗子。
但可惜他命運不太好,親孃沒等他長大就早早死了,後孃一進門,他自然不可能再繼續讀書,於是耽擱了下來,之後長到十四五歲,就到邊疆當兵拿命換錢去了。
其實現在衛婆子最小的兒子衛四郎還在讀書,只不過他似乎沒什麼讀書的天賦,如今十七八歲了,也沒考上童生,成績也平平,沒有絲毫出色。
但衛家人都認為他只是大器晚成,而且他才十七八歲還非常年輕,以後他肯定會出人頭地,平步青雲,帶著一家人飛黃騰達。
衛家人抱著這樣的期待,對衛四郎自然很好,處處以他為先,這也就養成了衛四郎自視甚高、目下無塵的性格。
因此即使他讀書用的是衛大郎出的錢,也依舊瞧不起衛大郎這個他眼中粗野不堪的武夫,這次見衛大郎被抬著回家,傷得血肉模糊,去了半條命,不但沒有同情、擔憂,反而只是厭惡地捂著鼻子,說衛大郎身上的血腥味燻著他了,讓爹孃趕緊把人趕遠點……
可見這人有多涼薄無情了。
霍時初知道之後都目瞪口呆了,問那個說得頭頭是道的大嬸:“他說出這樣的話不怕毀了名聲嗎?大郎好歹是他大哥,還是在戰場受的傷,他這不是苛待兄長?讀書人不是最重名聲?”
那大嬸撇撇嘴,說:
“壞了名聲算什麼?要是他考不上秀才、進士,那名聲毀了有多大的關係?要是他真的考上了秀才、進士,村裡、縣裡為了多個秀才的功績,也會幫他壓下這些壞名聲。
——畢竟,你家大郎不是成了半個廢人?想拿捏他,辦法多得很,到時候讓他這個兄長出面親自解釋說是誤會,他們兄弟關係好得很,你看哪裡還有什麼壞名聲……”
霍時初頓時瞪大了眼睛,這大嬸想得夠透徹的啊,怪不得衛家人這麼有恃無恐,一個秀才給村裡、縣裡帶來的好處是很多的,到時候自然有人會替衛四郎處理名聲的事,所以只能“委屈”衛大郎了。
看來衛家人也不是真蠢,人家精明著呢,知道欺辱一個衛大郎有利無弊,那自然是有恃無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