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公司拿到花旗的500萬美金貸款後,自顧去繼續買樓建公寓,擴大公司規模。
而花旗投資部,則按照李長亨的吩咐,按照3比7的比例,把信用評級很好的優等房貸合約,和信用評級不高的次級貸款合約組合起來。
打包起來的一個投資組合,送給了評估機構做盈利評估。
次貸簡單來說,就是次級按揭貸款。
而這個‘次’的意思是指信用低,還債能力低的抵押貸款。
新的組合合約中佔比3成的500萬美金的貸款,還款、還利息的風險極小,又有穩定的利息收入。
只要花旗願意賣掉這合約,市場上有的是基金和金融公司,在花旗的8%到10%的正常貸款利息中,讓花旗先吃掉1%到3%左右的利益,然後接手合約。
而花旗則短時間內從金融市場裡,收回了500萬美金的貸款,又獲得3%的利息,然後繼續貸給其他客戶。
買下這份優質合約的金融機構,則因為有抵押在,不擔心自己虧本,又能獲得5%到7%的利息收益。
唯一需要付出的,僅僅只是收錢的時間會長一點。
但對很多基金來說,他們巴不得盈利的跨度以年來計算。
原因很簡單,絕大部分養老和保險基金,並不以高收益來吸引客戶,反而因為注重長久收益,因為很多年級大的人更喜歡穩定型投資。
所以,優質貸款合約,在市場上極其搶手。
而搶手貨也意味著很難買到,甚至銀行自己都不願意賣掉這種合約。
這麼一來,需要靠著穩定收益來維持基金運營的基金管理者,就不得不考慮吃下由一部分肥肉加一部分由盲盒組成,有風險的房貸組合合約。
當然,基金管理者不傻,反而精明的不得了。
李長亨想讓華爾街吃下新組合房貸合約,就需要信用評級機構,以自身的信用和影響力為合約裝飾一番。
對花旗這些財團來說,信用評級機構則是一些列環節中,最容易搞定的。
別看此時還是世界四大的評級機構,外表看起來很高大上,但他們其實就和大律師行、大媒體們沒什麼區別。
想活的更好,拿到更多的評級單子,排在第三、第四的機構,總會有人因為利益、因為壓力,而做出一些妥協。
更別說這次送給評級機構的組合合約,在收益和風險方面還算可以。
但等他們評級的次數多了,想放棄的話,不僅面臨著收益減少,管理者很可能被踢出公司的風險。
排名第一、第二的評級機構說不定就等著他們放棄,然後接手。
因為華爾街一切都向利益看齊,而且評級出錯並不違法。
仔細看看這些評級機構給出的評價中,絕大部分3A合約都是使用‘建議’這個詞。
這麼一來,出錯才是正常。
而且房價的整體趨勢是上升的話,一切麻煩都會被無數投機客和巨大的成交額給掩蓋住。
未來次貸危機真正爆發前,如果不是米國的房價在好幾年內都處於下跌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