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僅僅0.7美金一股的話,其實是低估了金礦的價值。
140美金每盎司的實時金價,一百萬盎司作價1億的話,有的是礦業集團願意直接收購。
因為這對上市公司來說,扣除成本即便只賺兩、三千美金,對股價也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而且黃金的價格不僅看漲,掌握更多的黃金,也利於巨型黃金類礦業公司操控金價。
如此一來,開採黃金得到的利益,遠沒有從股市裡賺的多。
所以布桑礦業的那些前員工,對0.7美金的報價基本上沒怎麼猶豫。
僅僅幾天時間,金礦還沒開採,甚至連真正用來採礦的裝置都沒有,就賺了2千萬美金的賬面財富。
而布桑礦業的那些前員工,真正有錢的基本上沒有。
要不是這些人基本上都是3、40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許連幾千,上萬美金的積蓄都沒有。
當然,也有人瘋狂的連房子都抵押掉,賭一把金礦的儲量遠不止1百萬盎司。
可惜即便是這樣,威爾斯也只拿到了70萬美金。
付出1%的股份,卻拿到了擴大對金礦勘探的第一期資金,同時金礦的訊息不可避免的傳到更多人耳朵裡。
隨後,米國《掏金人》雜誌的記者找上他做了個採訪,甚至玩笑似的說,或許明年的礦石行業最高榮譽獎的金鎬獎都會發給他。
威爾斯當然聽出記者這話,是在暗示自己花錢遊說各個評審。
但威爾斯此時的心思沒在獎項上,只要雜誌報道出去,關注金礦的人就會更多。
而事實也如他期待的一樣,雜誌報道出來後,雖然還是僅僅只是採礦行業和資本之間流傳。
但一些大型採礦公司,那時候是真盯上了布桑礦業。
而第一個出手的,就是和老布桑關係還不錯的布萊克礦業。
一開始的報價是800萬美金拿到20%的布桑礦業股份,這價格當然低了。
但有了第一個大型採礦公司加入,訊息立馬出圈,傳到加州中小型石油開採公司耳朵裡,還有其他一些和礦業有關的公司耳朵裡。
大公司和華爾街當然不是真蠢,即便是布萊克礦業,也要求金礦的樣本得運回米國做檢測。
然後麥克阿斯塔極力反對樣本送給布萊克礦業旗下的檢測機構,理由則是擔心布萊克礦業會故意壓低金含量的分析報告。
但不檢測那肯定不行,妥協之後,樣本送去了第三方檢測機構,而且還是澳洲墨爾本的一家大學做檢測。
李長亨相信即便自己還沒拿到,這家澳洲的檢測機構是否有問題的證據,但事實就是檢查員或者機構的主管,大機率被收買了。
要不然,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出現。
現在有了一家大學開出的報告,阿斯塔的底氣就更足了。
再次把檢測方重新放到雅加達原來的那家檢測機構,理由則是既然有澳洲大學開出同樣的報告,那麼放在雅加達不僅能節省成本,還能縮短檢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