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米國政府同意合併案的透過機率,李長亨心裡就明白,拉攏更多東海岸的勢力加入這場資本盛宴,些許股份的付出肯定划算。
當然,李長亨肯定不會讓自己吃虧,至少也要是等價付出。
所以,李長亨並沒拒絕各家要求談談的邀請。
然後讓他覺得慶幸的是,自己和傳媒集團交涉時,並沒提哥掄比婭廣播和維婭慷姆。
否則這兩家公司用不了多久,肯定會被東海岸幾大財團給吞了。
但還是有好幾個勢力,打算以這兩家公司為籌碼,主動和李長亨談3家合併,變成5家合併的可能。
而三大公共廣播公司的其他兩家,也被人拿出來談合併。
原因則是別說70年代了,即便是80、90年代電影片道發展的黃金期。
公共廣播公司雖然影響力遍佈全米國,但真正的盈利別說維持個不賺不賠了。
就是少賠點,也僅僅只是80年代中後期,那有限的幾年裡才有過。
加上有限電視和付費頻道的出現,又搶走公共廣播大量收視率,投資公共廣播在很多公司看來並不是好主意。
也就是好萊塢,或者同樣經營電視臺的相關行業的公司,會因為打造全產業鏈,而盯上公共廣播公司。
李長亨的選擇多了,不僅主動權掌握在他手裡,還讓外界無法確定,他到底會選哪一家,進而讓很多資本不敢大肆購買三家公共廣播的股份。
不過為了壓低公共廣播的估價,順帶拉高眾多潛在合作者的信心和積極性,有線電視網的概念,不僅被他第一個提了出來。
涉及到600多項的有線電視專利,提前了3年出現在各大勢力面前。
有線電視本來就是英格蘭人率先搞出來的,但真正出現的時間是7`9年。
既然早幾年前就被他注意到,以李長亨的性格,當然會獨吞。
不僅提前買下當初正在研發的所有技術和專利,還找上十幾個大學教授一起繼續研究,前後也就花了7百多萬英鎊而已。
獲得的回報不僅專利完全屬於李長亨,榮譽也全附加在他一個人身上,還有未來至少20年僅靠專利,就能讓李長亨賺到手軟。
不過一種新技術的推廣,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
三大公共廣播公司,擔心有線電視網會搶走收視率,肯定會極力反對。
但資本卻表現出非同一般的興趣。
一則這是李長亨親自主導,並且看重的技術。
以他以往的那些成功例子,不少人在他還沒失敗前,甚至願意盲目的信任他的眼光。
第二則是有線電視網的投入,明顯低於公共廣播。
而且訊號接收也比公共廣播要清晰很多,能容納的頻道也更多。
最關鍵的是,這種新技術的推廣,實在太適合資本運營了。
假設有線電視網的節目,對普通人的吸引力還算不錯的情況下,收費模式肯定比公共廣播頻道的盈利能力強。
而李長亨腦子裡,有太多能提高收視率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