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這等於李長亨答應不會針對柯爾特,第二則是隨著通脹導致的武器的售價不斷的增長, 10美金放在兩三年前,確實高的離譜。
但現在也不是不能接受, 反正一種新武器出來時,售價肯定不會低。
這就需要一個話題度非常高的新聞, 來吸引更多的顧客。
10美金的授權, 某種程度上來說,還附帶著李長亨的廣告費。
這麼一算,本尼覺得柯爾特其實是賺了。
但李長亨也沒吃虧,而且, 賺錢的大頭又不是武器,而是新型聚合物材料。
而想推廣這種聚合物材料, 必然需要外界看到這種材料的優點。
同時又能用必然會大賣的格洛克,去報復之前算計過自己的武器生產商。
本尼·羅德里一答應,李長亨也不擔心他敢反悔,或者耍自己。
一則專利權在自己手上,第二安德烈這個見證人在,今後無論自己如何報復柯爾特,米國上層也不會多說什麼。
得到李長亨的同意後,本尼·羅德里立馬上手格洛克。
好在他雖然對雕花鋼製版,很是眼紅,但他心裡更清楚,私人定製的槍只是李長亨這種超級有錢人的玩具。
稍微一點手工改造,價格就是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美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消費得起的產品。
接過聚酯材料的格洛克,本尼一上手,就吃驚的把沒裝彈夾的槍, 拿在手上掂量幾下。
頓時明白這槍肯定用了大量工程塑膠,才會比1911輕一半以上。
而這對很對普通人,甚至女性來說,絕對是個營銷點,但同時本尼又擔心塑膠的不穩定。
好在想到雷明頓在59年就在步槍使用過塑膠的先例後,各大槍械設計公司,這些年其實也在不斷的實驗和使用新材料。
並且,不少工程塑膠在很多資料上,早已經超過了鋼鐵的事實後,本尼心中有放心了不少。
然後對試槍員問道,“這種武器做過極限測試嗎?”
看了看李長亨,見他點頭,試槍員才毫不保留的說道,“我們做過用30發的彈夾,連續射擊的測試。
打了17個彈夾,就出現了聚合物導杆融化的跡象,但我想沒人會和我們一樣,連續不斷髮射510發子彈。
其他的冷熱測試,都比鋼製槍械要好。”
本尼一聽臉色大喜,17個30發的彈夾打下來,就是510發子彈,實際使用中,即便同樣使用9毫米子彈的MP5,也沒人會連發一直打17個彈夾。
加上冷熱測試比鋼製武器強,本尼瞬間覺得這種武器賣的比MP5貴,都有的是人買。
唯一的問題是,李長亨訂製的武器,肯定比大規模生產使用的材料要更好。
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
唯一的麻煩是如何降低成本。
親自上手打六七個彈夾後,本尼才感覺到射速有了明顯的變化,頓時不敢再試槍。
但他對這次的收穫卻很滿意。
而李長亨同樣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