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拿住了李長亨,卻沒想到還沒開始談判,對方就已經跳出小圈子,想著進入米國整個傳媒圈這個鯊魚群裡,當一個人人都不願得罪的另類巨頭。
一時間都還沒正式開始談,談判就陷入僵局中。
李長亨對此一點都不急,甚至他還在華爾街散步或真或假的訊息,勾的眾多一直想入侵好萊塢的資本們躍躍欲試起來。
而且等《羅馬假日》第二個星期的票房出來,只要票房不拉垮,主動權會再次掌握在他手裡。
一個星期很快過去,時間來到第二週的星期五。
《羅馬假日》之前一個星期裡,米國的票房正式突破4千萬美金,達到4600萬美金。
海外票房也差點破一億,達到9680萬美金時。
聯美也被華爾街正式評級為‘強烈建議持有’,並且極力吹捧和建議聯美上市。
花旗、大摩、高勝等和李長亨有關係、有交情,或者想吃肉的公司,這幾天一直在聯絡他。
在得不到李長亨的回應後,花旗和大摩倒是沒急於表現自己。
但高勝等和李長亨沒什麼關係的金融機構,則開始自發的在媒體上鼓譟和吹捧他和聯美。
甚至公開表示只要聯美上市,市值破10億,15億,僅僅只是再拍出一部票房過億的電影而已。
這話對正常投資者來說,基本上不會全信。
但只要《羅馬假日》第二個週末三天的票房,延續第一個週末三天的火爆局面。
市值破10億絕對沒任何問題。
畢竟第一週的全球票房就達到1.428億,等於聯美差不多已經收回了5千萬美金的成本。
之後的票房無論多少,三分之一都是聯美的純盈利。
三天時間一轉而過,2800萬美金的米國票房,倒是讓不少人失望起來。
但海外5300萬美金的票房,比起第一個週末三天還高400萬,又讓整個好萊塢和華爾街轟動起來。
也就是說第二個完整週的海外票房,必然過1億。
很多評估機構立馬把海外3億票房,提高到4億。
加上米國這邊肯定能過2億的預估,全球票房過6億,在這年代絕對是超級炸彈。
而且隨著電影裡出現的公路腳踏車,還有那輛踏板摩托賣的脫硝,華爾街和外界一邊嘲諷傳媒集團沒眼光,被李長亨拿走最大利益的同時。
又一邊再次拉高聯美,甚至整個好萊塢電影巨頭們的估值。
電影周邊的銷售,雖然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李長亨這次在電影裡植入摩托、腳踏車、家電產品和服裝珠寶的操作。
算是第一次有人有意識的在電影開拍之前,就和廠家簽訂正規合同,讓外界真正意識到,票房僅僅只是一部電影收入來源的第一步。
大製作、觀影人數巨大的電影,同樣第一次讓資本和電影行業認識到,周邊帶來的收入會遠超票房帶來的盈利。
而且電影在全世界大賣,讓米國政客和官方不得不重新審視好萊塢的作用。
特別是這種白頭鷹和北極熊激烈對抗的年代,價值輸出就成了穩定內部,瓦解和削弱對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