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各國界媒體的關注點吸引到《羅馬假日》上,這部電影的票房最終能不能超過4、5億美金,基本上就靠電影本身的質量來決定了。
李長亨不擔心電影質量,因為從這幾天被採訪的觀眾的反饋來看,觀眾滿意度還是很高的。
而且票房上,米國三天票房720萬、850萬到第三天週日票房直接破千萬,達到1080萬。
無不表明很多米國人都是被觀看過的電影的同事、朋友給吸引進電影院。
海外票房也隨著各國媒體不斷把電影和爆炸案,6億美金何時歸還給青木集團的新聞捆綁起來一起報道,而被更多人關注著,同樣呈現出上升趨勢。
讓擔憂了幾天的李長亨頓時放心了下來。
票房遠超預期的開始發力,毫無疑問的讓聯美影業的市值跟著暴漲了一波。
當初倫道爾赫斯特的傳媒集團入股時,聯美的市值僅僅2億美金,這幾年雖然一直在上漲,但一下子從5億暴漲到8億,確實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可仔細想想,又覺得再正常不過。
除了《羅馬假日》的票房大機率會大爆之外,聯美本身就有讓各個傳媒集團和華爾街垂涎不已的穩定收益。
這幾年因為李長亨給了幾個劇本,使得聯美年年都有一部電影票房過億,年盈利好幾千萬美金,在資本看來本身就值得投資和長期持有。
其他的小成本喜劇、恐怖片雖然有賺有賠,但成本小就意味著收回成本的壓力小。
即便有幾部電影賠錢了,但後續靠著把複製賣給南亞和歐洲,總能把成本收回來。
唯一麻煩的是,這部分成本的收回時間可能是兩三年時間。
但只要把成本回收的年限拉長,除了頭一兩年財報上出現有電影處於虧損狀態外,後續的財報基本上都顯示著,公司居然沒有一部電影真正虧損。
對比一下其他好萊塢電影巨頭的盈利情況,瞬間讓聯美被投資者看好,以至於市值年年都在漲。
等羅馬假日的全球票房,極大機率會超過至少3億,甚至4、5億美金時。
聯美一下子就被華爾街評估為8億,而且等票房真的超過1.5億,收回5千萬美金的拍攝成本後,或許市值還會再漲一波。
成為第一個市值真正超過10億美金的好萊塢巨頭。
如此一來,傳媒集團內部一些人,就有些坐不住了。
媒體行業對外影響力雖然非常大,甚至能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和總桶選舉。
但這個行業的純盈利,其實並不高,扣除所有人工、運營成本後,每年能有一億美金的純利潤,就已經算是獨一份了。
而聯美一部電影就能賺到7、8千萬,甚至靠著後續的周邊,盈利一兩億美金,如何不讓各家傳媒集團羨慕和垂涎的要死?
加上僅僅只掌握聯美20%股份的傳媒集團,在股市裡連續2天分別漲了4%和6%,瞬間讓集團60億的市值,暴漲到66億。
頓時這讓倫道爾赫斯特和其他股東們坐不住了。
這要是《羅馬假日》的盈利全歸傳媒集團所有,並且控股聯美的話,公司市值再漲一波,票面賺十幾、二十億絕對不難。
要是再能把李長亨這個靈魂人物,完全限制在聯美和傳媒集團內部,繼續拍出一兩部票房過2、3億,甚至僅僅只是年年都有一部票房過億,盈利幾千萬的話。
電影周邊要是如《羅馬既然》一樣,傳媒集團的市值過百億,都不是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