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六章 哀不幸怒不爭

哀不幸,怒不爭

有天,吳依收到了一個快遞,是和樂寄來的,吳依邊拆快遞邊想,這小子好久沒聯絡我,怎麼寄了個快遞給我,開啟快遞是一個禮品盒,盒子裡面是一條紅色的圍巾和一封信,吳依把圍巾掛在了脖子上便拆開了信讀了起來:

姐:

感謝你當年救助我以及這些年對我的關懷和照顧,我這一介窮書生無以為報,只能送你一個代表著溫暖的圍巾,希望它能在寒冷的冬日裡給你帶來一絲溫暖,你是這些年來除了我親人外給我溫暖的人,希望未來有個人能溫暖你一輩子。

“生而為人,我很遺憾”這句話是我從電影中看到的,此時正代表我的心情,從小我活在自卑中,除了學習帶給我一點成就感外沒有其他,我不能因為家窮而怨父母,不能因為多年在同學中抬不起頭而怪同學,我只怪自己沒用,怪自己活的毫無出息。以前我想著考上大學我就會過得輕鬆一些,但在大學裡我依然活得不如意,當別人談戀愛我卻只能單身,當別人順利工作我卻只能選擇考研來逃避,研究生畢業我同樣選擇讀博來逃避,美其名曰為了更好的發展,實際上只是一味的在逃避進入社會。我是個失敗者,我一直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曾經我也想過改變,但我從來沒有成功過,我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到後面連改變的勇氣都沒有了,我才是跟著大環境隨波逐流的浮萍,恍恍惚惚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現在快博士畢業了,但未來對我來說除了迷茫再無其他,回首這麼多年,一直躲在象牙塔的我終究還是要去面對社會,父母已經老了,同學們都已娶妻生子,而我還是孑然一生的窮學生,眼看著而立之年,我什麼都沒有,簡歷石沉大海,是否能夠畢業我也一點都沒數,我就是灘爛泥。我不敢奢望未來,因為眼前的事我都做不好,我讀了這麼多年書,回頭發現我還是一無所有,我也渴望頂天立地,渴望有美好的愛情,渴望在城市裡立足,可這一切對於我這個無能的人來說太遙遠了。

我從未跟別人傾訴過,因為誰會理會我這無病呻吟。沒有人懂我,我已經一個月來無法正常睡眠了,已經崩潰了,我趕到自己毫無價值,為何還要賴在這世上,我很痛苦,深深的絕望,我就是廢人一個,與其苟活不如悄悄的離開,或許那才是最好的解脫。

姐在你接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已經不在這個人世了,對這個世界我已經沒有任何留戀,或許我從來就不屬於這個世界,我愧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我也無法跟他們告別,因為我們從來無法正常溝通,只希望他們不要太悲傷,有我這個兒子是他們這輩子最大的不幸。希望姐以後能去看看他們,也希望姐姐好人一生平安!

生而為人,我很遺憾!

和樂絕筆

吳依讀完信渾身顫抖,她慌忙中拿起電話撥給和樂,對方卻一直關機,於是翻開他的微信,發現最後一條狀態是前一天,還是那句“生而為人,我很遺憾”,吳依有點懊惱自己平日裡忙很少關注朋友圈資訊,她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她撥通承孝則的電話,用顫抖急切的聲音請求他陪著自己趕去和樂學校,因為路途遙遠,她一個人開不了長途。

承孝則接到電話也沒問吳依具體什麼原因,開車接了吳依就往和樂學校趕,路上吳依在網上查了和樂學校電話,輾轉多人才確切知道和樂自殺了,學校已經通知了和樂的父母。掛完電話,吳依低聲抽泣,承孝則一邊開車一邊輕聲安慰,去和樂學校要五個小時車程,承孝則路上也得知了和樂和吳依相遇的經歷。

等吳依趕到學校,見了和樂的同學,才得知和樂在宿舍上吊自殺的,他的宿舍本來就在宿舍樓最邊上,同寢室的人這幾天恰好不在,等到同學發現時人已死亡多時,此時遺體已經被學校送到了殯儀館,等候父母來處理。而此時他的父母還在趕來的火車上,他父母一輩子沒有走出大山,第一次出大山居然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吳依與和樂有三年未見,平日裡都是偶爾網上聯絡,到最後他們竟然是以此種方式見面,吳依特別的痛心,痛心和樂為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還有父母,為何要如此自私,他正值青春年華,絲毫沒有考慮過家庭和國家培養一個人才的付出和不易,但她似乎又懂得和樂內心的苦,一個從小孤僻懦弱的男孩子,生活什麼時候善待過他,一直被動的向前走,他走之前肯定經歷了特別痛苦的一段時光,但最後還是會記得給過他溫暖的人,懂得愧對父母,但他還是走了。

吳依是在殯儀館和和樂父母碰面的,母親蓬頭垢面,癱坐在地上哭的撕心裂肺,父親蹲在牆角老淚縱橫,和樂此時安靜的躺著,或許他也不想看到父母如此痛心的畫面,吳依也哭的不能自已,承孝則把她摟在懷裡任她宣洩著自己的情緒。

吳依盡力安慰和樂的父母,陪著他們去跟學校溝通,因為和樂是自殺,學校考慮到他們家庭情況也給了一筆撫慰金,吳依也拿了2萬元錢給和樂父母,騙他們說是和樂讓她轉交的,並承諾以後會經常去看他們。

和樂的事引起了媒體注意,一時間成為熱點,因為“博士”這個詞太亮眼,博士自殺,反差力太強,太容易博大眾的眼球,在和樂去世的幾天裡,各大媒體都報道了此事,許多自媒體作者、“專家”各顯神通評論此事,揭露背後的社會背景,還有人猜測導師或者同學陷害的陰謀論,大家的焦點都在博士自殺的原因上,有的人批評和樂自私,不懂得感恩,有的人批評教育體制,有的人推理和樂自殺的原因。和樂父母的失獨家庭很少有人問津,和樂父母內心的傷痕也沒有人去撫慰。

熱點持續一週就降下去了,一個多月後一篇“博士之死,誰之錯”新聞專訪又激起了一陣水花,有記者去和樂村裡,透過實地採訪瞭解了和樂的家庭,文章中說到和樂家庭的貧困,說到和樂的性格,說到對教育體制的抨擊,呼籲教育體制的改革。可仍然沒人關注他父母往後餘生的痛苦和貧困,也沒人關注和樂真實的處境和內心。

一個博士在農村來說是光耀門楣的事,和樂的父母有一個博士兒子,那是他們的光彩,和樂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身邊所有人都對他報了很大的期待,然而從小生長在農村的父母根本不懂得關注過自己兒子的內心,關注兒子的需求,或許他們都不知道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有何用,他們為了生活也是拼盡了全力,他們根本不懂得兒子為何會做這樣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