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蘇良的“一日三連奏”依舊在發酵。
朝堂官員已開始紛紛站隊表態。
樞密副使韓琦、監察御史包拯、知諫院蔡襄和右司諫孫甫四人,皆力挺蘇良,認為臺諫急需變革。
御史中丞王拱辰、監察御史劉元瑜、還有兩名言官,則認為蘇良是為索清譽,吹毛求疵,令臺諫緘口。
近午時。
一向不愛發言的首相章得象突然表態。
他稱此三道章疏是:雖字字珠玉,但言過其實。
章得象一表態。
一些喜歡騎牆跟風的朝臣頓時有了方向,與王拱辰、劉元瑜等人站成了一派。
對此,蘇良絲毫不意外。
自慶曆新政損害了許多官宦貴族的利益後,這位章相公對任何需要變革改新的事情都持反對態度。
……
很快,蘇良的同屋同僚周元也表態上奏了。
令蘇良意外的是,周元竟然選擇力挺自己。
不過他細細一想也就明白了。
朝廷一旦按照蘇良的想法對臺諫進行變革。
那與蘇良所言相背而行,三日一奏,所奏皆為小事的周元很大機率會被罷黜。
他力挺蘇良,即使臺諫維持原狀,他大機率也能無恙。
這就是大宋朝堂的生態。
大多數官員對事情的表態,都非出自公心,而是優先權衡個人的得失與利弊。
兩日後。
趙禎下令,命中書省、御史臺、諫院,三大衙門相關官員,前往垂拱殿廷議。
正所謂,小事呈章疏,大事入對廷奏。
廷議,說明此事已經鬧大了。
午後,垂拱殿。
首相章得象、副相賈昌朝、御史中丞王拱辰、監察御史劉元瑜、包拯、監察御史裡行蘇良、周元,還有諫院的知諫院蔡襄和右司諫孫甫,各個身穿官服,來到殿內。
大宋朝堂較為人性的是,廷議奏對,官員都是可以坐著的。
章得象、賈昌朝、王拱辰、蔡襄坐在第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