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使張方平的《論學子文弊書》,瞬間讓朝堂變得熱鬧起來。
一些具有明顯“太學體”風格的文章也開始在官員們的手裡流傳。
真宗時期,追求形式美、辭藻華麗的西昆體盛行,但因缺乏真情實感,遭到歐陽修、石介等人批判。
國子監和太學的考生們不斷調整風格,便逐漸發展成為了太學體。
太學體無西昆體那般浮華淫巧,卻變得晦澀難懂起來。
簡言之。
太學體的風格就是不說人話,以險怪著稱,且喜歡抨擊時政。
抨擊時政這個特點,還真緣於石介。
石介在講課時,最喜的便是在講究儒學之時,針砭時弊。
最有名的,便是石介的《慶曆聖德頌》,但此文文風,並算不上險怪晦澀。
一時間,太學體在朝堂上火了。
首先。
翰林待詔丁度、翰林學士王堯臣率先表態。
二人對張方平的這篇文章讚不絕口。
稱當下文風已壞,天下士子苦太學體久矣,理應摒棄太學體。
緊接著。
杜衍、吳育、陳執中上奏。
這三位相公認為,‘太學體’文風本是抑制最初辭藻華麗的西昆體而來,雖然也走了極端,但仍有可取之處。
此時更改科場文風,為時已晚。
將會導致很多三年寒窗苦讀的學子因此落第,建議維持原狀,來年再進行調整。
隨後。
國子監孫覆上奏。
他認為太學體並非晦澀難懂,他與石介也從未力挺過怪誕流蕩的文風,乃是學子為應試,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文風。
此風雖怪異,但敢於談論時政,並非一無可取。
接下來。
御史中丞王拱辰開始上奏。
不得不服,這位王中丞找的角度甚是刁鑽。
王拱辰認為,此等怪誕流蕩、晦澀難懂的文風雖是石介、孫覆在國子監、太學宣講引導所至。
但監察御史蘇良亦為助推者。
正是蘇良在去年大力倡導擴建州學、縣學,才導致了太學體的大範圍傳播。
此外,歐陽修多次舉薦石介的文章,也有助長此等風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