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良著實沒想到。
曹國舅曹佾,後世所傳的八仙之一,竟是個話嘮。
讓一個話嘮閉嘴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將想說的話說完。
大半個時辰後。
曹佾向蘇良背誦了他的兩篇文章、三首詩和四首詞。
蘇良聽後,覺得曹佾任武職而未去館閣任職,實乃社稷之大幸。
其文章內容,盡是些鴛鴦繡被、山水晴雪、才子佳人、尋仙問道……
詩詞倒有柳七先生的幾分神韻。
但只適合歌女吟唱,實難登大雅之堂。
“國舅爺的詩文,有六分仙氣、三分貴氣、還有一分正氣……”
蘇良想了幾句不著調但聽著高雅的詞語,誇讚一番後,轉入正題。
“國舅爺,你看這篇文章如何?此乃吾與包希仁包學士共創。”
蘇良將一旁的《南郊市集書》遞給了曹佾。
“與包希仁共創?包學士的文風向來都是如雨打芭蕉、雷擊柳木,令人看後肅然起敬,我倒要看一看!”曹佾笑著說道。
不多時。
曹佾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
在很多百姓眼裡,汴京城的宗室外戚基本都是酒囊飯袋,紈絝子弟。
其實,大多都是故意顯拙。關上門,一個比一個精明。
玩歸玩,鬧歸鬧。
當牽涉到家族利益時,他們會立即變得清醒起來。
曹佾看完後,看向蘇良,道:“蘇御史,此文章乃是倡導建立南郊市集之策,於我看何用?不是應面呈官家嗎?”
曹佾對蘇良的稱呼,直接由“景明老弟”變成了“蘇御史”。
蘇良淡淡一笑,開門見山地說道:“此策若無曹家支援,形同廢紙。”
“那我應該如何做呢?”曹佾反問道。
“望國舅爺使得曹家帶頭支援興建南郊市集之策!”
曹佾笑著搖了搖頭。
“蘇御史,此策可是有些壞規矩!南郊市集一旦建成,汴京城宗室外戚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我曹家不上諫反對,你恐怕都要燒高香了!”
汴京城的日常補給供應買賣,看似不顯眼。
其實油水十足,牽涉的利益甚廣。
宗室外戚,大多身居汴京,不能外出,汴京又是個銷金窟,酷愛面子的他們,花銷極大。
如果說,朝廷俸祿是他們的銀飯碗。
那汴京的日常補給買賣,就是他們的金飯碗。
他們仗著自己減免商稅的特權,操控市場,掠奪油水。
汴京城可是足足有上百萬人。
操控任意一項日常補給的買賣,都能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