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內。
趙禎最後總結道:“此事,確為三司與開封府主罪,向汴京百姓致歉,理所應當,貧富實不應對立!”
此話一下子說到了眾臣的心坎上。
歷朝歷代,但凡造反者為貧民階層,皆是因朝廷無為、地方剝削,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所致。
百姓們能接受有人生來在雲端,有人生來在泥沼。
但卻不能接受,當自己努力從泥沼爬出來時,又被生在雲端的人踹了下去。
活而無望,才會造反。
這時,新任參知政事宋庠站了出來。
“官家,三司與開封府有錯認錯,百姓亦應有錯認錯。今日諸多百姓集聚於三司門前,道出‘均貧富’之逆語,不可不罰。若不嚴懲,恐日後有刁民惡賊以此話生亂!”
均貧富。
這三個字對底層百姓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諸多造反者,皆是以此為口號。
“百姓不過就是發了幾句牢騷而已,怎能入罪?”一旁的張方平皺眉道。
“牢騷?聚眾於官衙前道造反之語,怎能置之不理,朝廷衙門的威嚴不可損!”宋庠反駁道。
宋庠乃是大宋天聖二年連中三元的狀元。
屬於學術類官員。
其本身也是個倔脾氣,對認定的事情很難妥協。
這時。
歐陽修突然生出一個想法,連忙站了出來。
“官家,臣以為,百姓無錯,錯在‘均貧富’三字。”
“自古以來,貧富難均,唯有減少差距。我朝抑兼併之策便是為縮小貧富差距。均貧富,非人人均財,而是防掠奪、壟斷、侵害,富戶以權財違法令而欺窮。應為此三字注新解,以此教化民眾。”
聽到此話。
趙禎笑道:“卿之意是要舊義新解,撰寫一篇《均貧富論》?”
頓時,眾臣都看向歐陽修,忍不住笑出聲來。
歐陽修乃是“舊義新解”的行家,最經典的案例便是那篇《朋黨論》。
朋黨本是朝堂忌諱之詞。
但在歐陽修筆下,小人為偽朋,君子為真朋,真朋聚之,則天下治矣。
此論,最初並不被趙禎所喜。
但後來卻得到了諸多民間儒士的認可與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