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近黃昏。
御史臺,書案前。
一篇三千五百餘字的文章躍然於紙上,正是:《論樞密院與三衙之失疏》。
蘇良幾乎是一氣呵成。
將近日來的所思所想,全都寫在了紙上。
隨即。
蘇良朝著一旁的書吏說道:“將此彈劾章疏再抄錄一份,原件呈遞禁中,抄錄本呈遞中書。”
書吏迅速接過彈劾章疏,坐在一旁抄錄起來。
唐介、歐陽修、何郯、範鎮、周元等臺諫官,全都圍了過去。
當看到章疏內容後,眾人都傻眼了。
“自先帝始,吾朝以堯舜為師法,待儒臣以賓友,崇文抑武,是為國策。然其本意在於防藩鎮,治內亂,使得境內太平。然自本朝始,文人愈加驕橫,全領武事,武人皆為副。”
“近日,臣巡禁軍軍營,赫然發現,皇城之禁兵,孱弱、嬌貴、慵懶、毫無鬥氣,皆不能戰矣,若遇外敵,必將不堪一擊。”
“然罪不在士卒,軍營風氣渙散,將士皆好聚財貨而不思進取,實乃樞密院與三衙之過。”
“樞密院掌天下軍事機密、邊地防務、併兼禁軍,即使難如太祖太宗般訓練一支驍勇善戰之師,也應使得軍營中人人尙武,而非貪圖享樂之風盛行。”
“三衙掌管禁軍操練,本應傾力而行,使得將強兵勇,然卻死守樞密院操練規則,多年不變,操練之實質,更重禮儀之態,非向戰而教,實乃下成。”
……
“臣知,崇文抑武乃祖宗之制,然當下已矯枉過剩,武將受監軍牽制、帥臣輕視,更有朝廷‘陣圖’使得將士化為提線木偶,此非良兆,長此以往,將士日趨消沉,恐有亡國之災。”
“臣建議,重改兵制,提高士卒地位。武功,應與文治並重!”
……
唐介、歐陽修等人看完章疏後,都木在了原地。
蘇良實在是太敢寫了!
此篇章疏,表面上是抨擊樞密院管兵不嚴、三衙治兵不利。
其實,是抨擊大宋當下的國策:重文抑武,已成畸形之態。
蘇良認為,若再不提高武人地位,改變兵制,使得兵卒重回太祖太宗之時的驍勇之態,大宋將有亡國之危。
王安石那句“祖宗不足法”只是喊了喊口號,便引得全朝震動。
蘇良此舉。
儼然是要逆祖宗家法而為之,且還是最不能逆的那一條。
那句“武功,應與文治並重”便足以引來群臣爭相彈劾。
眾臺諫官們都微微皺眉。
官家是不可能同意的,士大夫官員們也都是不可能同意的。
若因推崇武功,再次造成諸如唐末藩鎮與陳橋兵變的事情發生,那促進此事者,將會遺臭萬年。
這個責任,誰都擔不起!
“景明,莫要胡鬧,你這是要逆祖宗家法而行,官家根本不會同意,事情鬧大了,你易遭到貶謫!”
“對,你若言京城禁軍過於慵懶無能,提強兵之法便可,莫說這類‘武功應與文治並重’的話語。”
“景明,此章疏一旦呈遞到聖前與官家面前,伱可知意味著什麼?我朝祖制便是如此,歷經多年,也並未出事,你是不是過於激進了一些?”
……
眾臺諫紛紛規勸蘇良,他們覺得蘇良有些鑽牛角尖了。
蘇良面色認真地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