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三。
尋礦司正式掛牌成立。
海外尋礦的隊伍也組建完畢,不日便將從泉州港出發。
因涉及廂兵調動與火器使用,朝廷將尋礦司劃歸給了樞密院。
由樞密副使曾公亮直管。
南郊鞠城的生意日趨火熱,為了滿足百姓們的需求,更是從五日一賽,變成三日一賽,蹴鞠隊伍也增加到了十支。
其他各路也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組建蹴鞠場和球隊,預計下半年,大宋蹴鞠聯賽便能正式執行。
茶引法施行的同時。
朝廷在鹽、酒、香料等榷賣物品上也做了改進,所獲商稅較之往昔提高了近三成。
與此同時。
汴京城的十餘名大商人也都奔向大宋與大理的邊境做生意,有朝廷的暗中幫扶,生意自然是蒸蒸日上。
整個大宋都沉浸在一種濃郁的商貿氛圍中。
三司使王堯臣盤算過今年的預收入後,腰桿甚硬。
走路雄赳赳氣昂昂,充滿活力,話都明顯多了。
有時碰到一些小衙門的主官,還會說上一句:缺錢了,就說話,朝廷不差錢!”
……
四月初七。
蘇良突然聽聞一個噩耗。
百家學院夫子、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去世了,享年八十歲。
蘇良甚是悲傷。
當即與曹佾曹國舅前往城北的畢昇家中弔唁。
畢昇乃是由王安石引薦,來到百家學院。
在百家學院的三年來,他精研活字印刷術,嘗試過木、錫、銅、鉛、膠泥等多類活字,不斷提高著書籍印刷的效率。
當下。
汴京城印製的進奏院邸報、各個州府的報紙和民間小報能有此等效率。
至少有畢昇的七分功勞。
街頭書籍鋪、書攤販賣的詩詞冊子、小文、曆書等字數較少的書籍,也皆是用活字印刷。
畢昇雖是一介布衣。
但在大宋書籍印刷這個行當裡,堪稱宗師,註定會留名青史。
蘇良與畢昇的交集並不多。
然也非常傾佩這種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手藝人。
畢宅內。
蘇良和曹佾本想著將畢昇的喪葬費用全包下來,另外蘇良還打算為畢昇撰寫墓誌銘,以表敬意。
不料卻被王安石和司馬光捷足先登。
王安石和司馬光已經湊好了錢,並且墓誌銘已寫好,都已經開始刻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