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司內。
范仲淹、富弼、蘇良等人從午後一直討論到黃昏,依舊沒能想出解決恩蔭官過剩的良策。
王安石主張廢除恩蔭之策,官員選任,一視同仁。
富弼認為子繼父功,乃是皇恩浩蕩之舉,一旦斷絕,必然會引起全朝官員反對,絕不可莽撞地一刀切。
他建議逐漸降低蔭封恩賞的力度,緩緩圖之,至少用五年的時間,來裁減不宜為官的恩蔭子弟。
將傷害降到最低。
王安石之策過快過狠,富弼之策太柔太慢,眾人都在思考著中間之策。
片刻後,范仲淹開口了。
“不如,對恩蔭官再次進行銓試吧!”
聽到此話。
眾人忍不住都笑了。
范仲淹對慶曆新政時的策令仍有執念。
慶曆新政時。
范仲淹為限制恩蔭官的數量,便提出了銓試之策。
所謂銓試,即透過考試選拔官員。
恩蔭官銓試。
考試內容也是策論、詩賦、律義、經文之類。
不過,考試的要求較為簡單。
策論、詩賦只要言詞順暢即可,律義、經文,能答對一半題目,就有資格擔任職官。
這種約束,只是降低了恩蔭官的一點點特權。
但仍遭到了許多官員的反對。
隨著慶曆新政失敗,銓試的要求再次降低。
蔭補京朝官者可免銓試。
其他蔭補選人若屢試不中,只要年滿四十歲,亦能授官。
從此要求便能看出,大多數恩蔭官是什麼水準。
莫說讓他們勤政為民。
不成為禍害,便算對得上祖宗蒙蔭了。
為防止恩蔭官氾濫成災、身居高位,朝廷提高了恩蔭官的升職年限。
依照當下的磨勘制度。
進士出身的官員三年有一次升職機會,而恩蔭官要四年才能升職一次。
但此舉並不能使得恩蔭官們上進。
因為許多恩蔭官根本不求升遷。
他們得了官職,便開始擺爛,對自己的要求已然降低到:不犯錯就行。
可以參考五六年前的曹佾。
作為武官,他武藝稀疏平常,根本難求軍功。
放衙後,不是忙著修仙。
就是去勾欄瓦舍吃喝快活,儼然是一個富貴閒人。
即便他這樣擺爛。
也已算得上官二代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