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官。
一直是困擾大宋朝廷的一個頑疾。
趙禎與士大夫官員們並非不知冗官之危害,而是解決此頑疾太過於困難。
冗官問題,並不是僅僅靠裁官就能解決的。
大宋選官。
主要來源於科舉取士和門蔭補官,還有少數是從軍補授、吏人出職和納粟攝官。
自太宗皇帝起。
貢舉、制舉、詞科、童子科、宗室應舉等科目不斷完善,取士名額越來越多,導致入仕為官者越來越多。
當下。
學士院、館閣、國子監中還有很多進士等待著安排官職。
早已出現了僧多粥少之現象。
其次,就是宗室皇親、開國功勳的家族經過數代開枝散葉,族內子弟甚多,有資格門蔭者越來越多。
需要安排的官員多,自然就要增設衙門和官職。
久而久之。
衙門和官職越來越多,領俸祿而無所事事的官員便越來越多,朝廷的消耗也就越來越大。
要徹底解決冗官問題。
除了裁減官員外,還要從科舉和門蔭的源頭減少官員的數量。
但無論如何做。
都會引起一部分利益受損之人的不滿。
裁官若想成功。
除了需要果決的勇氣,還需要合適的選官之策。
變法司曾討論過多次,但一直都未曾討論出一個可行之策。
……
兩日後,垂拱殿。
兩府三司諸相公、臺諫主官唐介、歐陽修、蘇良三人、變法司的所有成員,皆被趙禎召入大殿中。
此刻。
御案前擺放著一摞文書。
趙禎笑著道:“眾卿,這兩日,朕撰寫了一份吏治改革之策,你們都看一看,提一提意見。”
除了王堯臣和蘇良,其他人都愣住了。
官家親自撰寫變法策略,這還真是大宋朝首例。
就好比一座飯館的大東家下廚炒了菜,然後讓手下的廚師們來品評一番。
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