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朝廷決定在三月十五日舉行“士農工商排位之辯”後。
汴京城最忙碌的衙門。
不是中書,不是館閣,也不是御史臺,而是開封府。
一些年輕的書生士子,血氣方剛,精力旺盛,辯著辯著便動起手來。
對此,包拯毫不含糊。
該笞便笞,該杖就杖,該囚即囚,無視對方是任何身份。
……
二月十八日。
就在汴京城的討論氛圍愈加濃烈之時。
一句話突然在街頭巷尾瘋傳。
“朝廷之事,再大也是小事;自身之事,再小也是大事。”
說出此話者。
若是一般的百姓也就罷了,但若是一名官員所言,事情就鬧大了。
此話若出自士大夫之口,足以入知恥館。
甚至。
可取代開封府東明縣前知縣吳南的那一句名言。
“解決了葛寨村有問題的百姓,就是解決了葛寨村百姓的問題。”
成為知恥館第一名句。
據說。
此話來自於五年前以左諫議大夫致仕,現年七十五歲,身在汴京城郊養老的許攸之。
許攸之,歷經兩朝,晚年曾知蔡州。
因清廉勤政,為官四十載,考績未曾有半分瑕疵,被大宋曾經的權相、已故太師呂夷簡,譽為:清水儒官。
爆出此話者,乃是一名商人。
而這名商人的資訊來源於他的姘頭,十字街西雞兒巷的紅倌人(即娼)翠雲。
那名商人還言。
翠雲告訴他:已逾古稀之齡的許攸之在去年九月、十月、十一月,於私宅包養翠雲三個月,後給予二百貫錢,將其拋棄。
此訊息的真偽還未確定,便已經傳遍了整座汴京城。
在這個士農工商爭奪排名的特殊時期。
此事就像一記驚雷,在汴京城徹底炸響,讓諸多百姓找到了攻擊士人的由頭。
很快。
汴京城便出現了一篇三千字長文,名為:士大夫之恥!清水儒官許攸之。
包拯知曉此事後,還不待傳喚許攸之。
後者便自縊而亡。
還寫下自罪書,承認自己狎妓並酒後失言的事實。
其實。
官員致仕後狎妓,朝廷根本不管。
更何況他已經年逾古稀,有此行為,只會被人誇讚身體硬朗。
但說出此話,定然是晚節不保。